朱棣在親自念了三篇祭文之后,嗓子都有些啞了。大朝會上,就由王彥代他宣讀了前一年的總結制書。
這是前一年的工作總結,比如介紹去年發生了什么大事,出現了什么天災,然后朝廷又做出了什么成績。
朱瞻基是第一次參加大朝會,所以顯得格外新奇。他站在朱棣的左前方,位于朱高熾的座椅下側,正對著奉天殿下面站著的諸位大臣。
他的眼睛也一直在文武大臣里面掃視著,然后開始一個個辨認。文官好認,一個蘿卜一個坑,根據他們的站位,即使不認識也能猜到誰是誰。
但是武將和勛貴們就不容易分辨了,還有一小半人,朱瞻基也就是看了眼熟,還不能確定身份。
在宣讀了去年的工作總結之后,然后又是對今年工作展望的制書。
從秦始皇開始,就規定了只有皇帝文告才能稱為“詔書”。除“詔書”外,還有“制書”,兩者區別是“命為制,令為詔”,涉及重大的制度方面的皇帝文告叫做“制書”,也叫“命”。“詔書”是皇帝所發布的對于某個具體的人和事的命令,所以說“令為詔”。
后來這項制度逐漸完善,除了制書和詔書,皇帝下達制令的形式還有有諭、旨、策、敕、戒等,每一種都代表不同的意思。
比如諭和旨是皇帝口頭下達的命令,而策,敕,戒大多是針對具體事件和人。
除此之外還有誥書等等,如果朱瞻基不是從小就學習這些,根本就分不清楚。
他能參加這次的大朝會,主要是今天將要頒布的兩條圣旨都與他有關。
一條是關于撤銷水師,組建海軍的制書,他將被授予海軍司令,是要當場接旨的。
還有一條是為他選妃,身為太孫,給他選妃可不是私人事務,可以稱得上是國家事務,所以他也要當場表示感謝。
而在這場大朝會上,朱高燧被遷封到彰德府,朱高煦被遷封到青州府,云南那邊,是不讓他再去了。
因為有兩件大事都是跟朱瞻基有關,所以這次的大朝會上,朱瞻基的受關注程度,也遠遠高于他的太子父親和兩個叔叔。
在皇室的第二代都沒有被準予親政,他這個第三代就能掌管軍權,想要不受人關注也不可能。
這一個多月,也是之地跟一幫武將扳手腕的時間,經過他的努力,五軍都督府也只能接受了這個決定,水師包括沿海一帶的官辦造船廠,從今以后就成為了海軍的管轄范圍,與五軍都督府沒有了關系。
不過,在人事命令上,海軍依舊要受兵部的節制。他們跟五軍都督府一樣,只有領兵權,沒有調兵權。
也許是朱棣想通了,也許是他對比自己還要顯老的大兒子有了一絲憐憫。在朝會上,他也讓人專門制了一篇敕文,表揚了他以往的辛勞成績,給他加封了一處農莊,并且給他的儀仗增加了一個衛。
既然是敕文,給了朱高熾好處,當然也免不了告誡一番,讓他以后用心做事。
朱高熾沒有想到自己還有好處拿,一時之間感動流涕,在百臣面前上演了父慈子孝的一幕。
大朝會大約從凌晨兩點多就開始了,一直到早上九點左右才散朝。
聽到太監和錦衣衛同呼散朝,奉天殿立刻變成了菜市場一般喧鬧。文武百官之間相互問候新年好,紛紛還長揖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