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在對馬島集結之后,以倭寇頭目早田左衛門大郎為首,集結了四十多艘千石船和六十多艘關船。
他們首先襲擊了朝鮮八道的忠清道庇仁(今韓國忠清南道舒川郡)和黃海道海州(今北朝鮮黃海南道海州市)一帶海岸。
在朝鮮劫掠了大批的糧食后遭到了朝鮮大將李從茂的堅決反抗,他們損失了兩艘船,大約三百多倭寇然后退往了濟州島集結。
在濟州島,他們搶了大約五百匹矮馬,運回了裝滿糧食和馬匹的船只。隨后將在對馬島留守的備用船只又調來,準備前往大明海岸。
寧波他們不敢過來,主要目標放在了膠東和遼東一帶。
京極持崗在朝鮮受到了錦衣衛暗探的影響,并沒有沖在最前面,留存實力準備前往大明劫掠。
他卻不知道,暗探的信息通過留在島上的人員,飛快地傳了出去。
既然知道了倭寇的行蹤,朱瞻基他們當然不會再被動等待。集結號令一下,第二天一早,傳令船就飛快地向散開的各部報訊,按照預定的航線,前往濟州島。
朱瞻基船隊的五艘寶船,二十多艘護衛船用了兩個時辰,就形成了航行方陣,一路向北行駛。
如今是冬季,海面上吹來的是西北方居多,所以船隊的航行速度并不快,
按照朱瞻基的估計,寶船的航行速度不會超過五海里每小時。一個時辰最多十海里,一天的航行距離也不超過兩百四十海里,預計要用兩天的時間才能抵達濟州島附近海域。
一路上,散布在大明沿海的預警艦一艘艘地逐步向旗艦靠近。
以前的時候,海上定位需要用航海天文定位與導航羅盤的應用結合起來,提高測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確度,人們稱“牽星術”。用“牽星板”觀測定位的方法,通過測定天的高度,來判斷船舶位置、方向、確定航線。
然后同時運用航海羅盤、計程儀、測深儀等航海儀器,按照海圖、針路簿記載來保證船舶的航行路線。
航行時確定航行的線路,叫作針路。使用羅盤的誤差,一般不會超過三度。
但是這種誤差還是很大,一直到六分儀開始大范圍應用,大明水師的集結就變的更加簡單了起來。
只要不是陰云天氣,不管白天黑夜,所有船只都能精確計算出自己的方位。
只要有了旗艦的路線圖,集結就變的簡單了起來。
所有集結過來的船只,按照性能的不同,組成了一個個小型作戰方陣。
其中每一個作戰方陣基本包括了兩艘助理戰艦,八艘護衛艦,八艘攻擊艦,一艘補給艦,還有兩艘登陸艦。
這一個個作戰方陣,又圍繞旗艦的航行,組成了前營,左營,右營,后營。
這樣也讓航行變的威武壯觀起來,舉目望去,綿延幾十公里的海域,到處都是桅桿和巨帆的影子,甚至有許多船只只能看見桅桿的頂。
但是朱瞻基很清楚,能夠用肉眼看到的遠不是全部,因為整個艦隊,連綿了幾百公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
(感冒了,今天更新晚了,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