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押在中間的三十幾艘裝著俘虜的船只,今日也給那些已經餓了四五天的俘虜吃了一頓飽飯。
為了方便管理,這些人都被集中關押在黑乎乎的船艙里。沒有食物供應,只有一條水槽,每天可以源源不斷地供應涼水。
餓了幾天,每個人都沒有了反抗之力。現在不給他們吃點東西,他們根本沒有體力忍受今日的勞累。
雖然只有短短的二十里地,但是一直到巳時,船隊才抵達了閱江樓碼頭。
朱瞻基乘坐的座船太大不能靠岸,十幾艘平底沙船串成了一串,形成了一道浮橋。
朱瞻基率先從船上下來,走向歡迎的人群。
當他一上岸,迎接的文武大臣全部以跪拜來迎接朱瞻基,并且在朱瞻基的身后擺出了正規的皇帝儀仗。
朱棣派出了自己的皇帝儀仗來迎接朱瞻基,這也是在確定朱瞻基的正統身份。雖然朱瞻基覺得稍微有點過,但是在這個時候,他當然不會說出來。
幸虧朱棣想到了這一點,沒有讓朱高熾來迎接。父親迎接兒子,兒子身后擺出皇帝儀仗,那父親還要給兒子行禮,就不符合人倫了。
禮部尚書呂震親自念響了班師徼文,在徼文里,大肆批判了倭寇對大明的侵擾,并且對倭寇口誅筆伐了一番,彰顯了大明的正義,然后才褒獎了水師的功績。
徼文念完,眾文武大臣才起身再次行禮,這一次只是長揖平拜,是拜朱瞻基這個太孫,這個海軍司令。
然后,才是展示俘虜的環節,所有的俘虜被驅逐下船,每個人都被告知,只有聽話才有活命的可能,否則大明士兵絕對不介意多幾個刀下之魂。
為了活下來,這些俘虜只能一個個一次下船,五個一組,五十個一個方陣,被用繩子綁了起來。
他們將在京城里等待著大明民眾的欣賞,說不定還會有臭雞蛋,糞便的襲擊。
圍觀的大明民眾一個個都沸騰了起來,他們有許多都是從沿海一帶專程趕過來的,都是有親人喪生在倭寇的刀下,所以現在過來“報仇”。
朱瞻基沒有機會欣賞到這一幕,他被安排在一輛八匹白馬拉著的御輦上,在諸位大臣的簇擁下,率先回宮。
他現在承天門外向朱棣報喜,然后不進皇宮,直接先去祭拜天地壇,然后到太廟,社稷壇祭拜,要到傍晚時分才能回到皇宮。
坐在四面通風的御輦上,滋味其實并不好受。現在已經是年底了,十二月的寒風吹的人全身發涼。
朱瞻基一路上不停地跟圍觀的民眾揮揮手,這樣才能活動一下身子,保持體溫。
御輦上,除了朱瞻基,還有王彥與呂震,方賓以及黔國公沐晟。
沐晟是沐英幼子,今年47歲,他幼年就受到朱元璋的喜愛,跟朱棣相處的也不錯。
在原本的歷史上,他會陪著英國公張輔一起去交趾作戰,但是這一世,他卻沒有過去。
坐在御輦上,他們享受著這種難得的殊榮,卻一點也不好受。因為他們只能坐在御輦的四周臺階下,除了陪朱瞻基說話,動也不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