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看了看他,和聲說道:“子榮長于兵事,今后當盡心盡責輔佐瞻基,不可懈怠。”
“是!”隨之而來的是他兼職顧命大臣的各種獎勵,這種獎勵是慣例,每個人都會有。
“茲命英國公張輔為監國輔佐大臣,主軍事。”
張輔長身跪立,抱拳道:“臣接旨。”
面對張輔,朱棣并沒有說太多的話,君臣兩人的視線相對了一剎那,朱棣說道:“起身吧。”
給張輔沒有任何的獎勵,張輔也沒有放在心上。過兩年張家封藩交趾的話,這個獎勵已經大的沒邊了。
“茲命文淵閣學士金幼孜為監國輔佐大臣。主防事。”
金幼孜也精于兵事,不過他是參謀型人才,排兵布陣,領軍打仗就不在行了。
“茲命翰林學士胡儼為監國輔佐大臣,主學事。”
胡儼本來就是國子監祭酒,今年就有秋闈,明年有春闈。這派出監考,考取學子,都要跟他,還有禮部尚書呂震一起來商議。
而且,到了明春春闈,這考題還要朱瞻基來圈定。
接下來,六部主官分別任命為監國輔佐大臣,并沒有漏掉任何一人,而被遷到左都御史的劉觀,同樣也變成了輔佐大臣。
他們七人都是有自己的本職工作,負責的也都是自己工作的范圍。
但是,開始的三人,加上他們七人,總共有十一個人。
讓所有人意外的是,接下來,還有一份圣旨。
“擢升解縉為文淵閣大學士,茲命為監國輔佐大臣。主文事。”
上次白跑了一趟,今日在殿外候著的解縉,依舊一副文士的裝扮,進了奉天殿。
從永樂十二年被朱棣關進大牢,他已經在朝堂消失了六年。
這六年來,他每日還能入宮,但是都是在古今經籍庫當他的圖書館管理員,遠離了朝政。
但是一味他教了一個好學生,哪怕已經被擱置了六年,仍然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蹇義對于這個任命還是很滿意的,解縉有些書生意氣,其實就是一個沒有心機的愣頭青。
但是他的文采的確冠絕當世,如今的大明,沒有任何人敢說自己的文采有他高。
這樣一個人來輔佐文事,充當殿下跟他們之間的聯絡人,比楊士奇那個老狐貍要好對付多了。
朱棣對解縉卻沒有太多好感,他是一個實用主義者,在他看來,解縉這樣的人,最好就是去教書,去寫書,從政不是他該走的路。
但是他也知道朱瞻基的弱點是缺少文臣的支持,所以需要解縉這樣一個招牌,所以同意了朱瞻基的意見。
但是封了解縉,所有人反而更激動了起來,因為輔佐大臣不可能是雙數,只會是單數,現在有了十二個人,就還差一個人。
“茲命王彥為監國輔佐大臣,主宮廷事。”
許多人燃起的一絲希望迅速破滅,這次安排的顧命大臣,總體來說還是以穩為主。
除了一個解縉,其他人都是朝中內外大臣。
不過其他人也不心急,等到朱棣出征以后,再向朱瞻基投誠也不晚。
以朱瞻基的二十出頭的年紀,最少可以穩定執政四十年,這可是真正的一時投靠,受益一生。
“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在接見了解縉之后,今日的大朝會就到了尾聲。因為反對派被關進了大佬,今天的朝會舉行的非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