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一小采購回家。
柴房里面有石磨,范雎先前收拾的時候就看到了,正好用得上。
石磨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但興起卻是好幾百年后了。
因為這個時代消息傳遞的困難性,再好的東西想要推廣其實并非那么容易。
范雎又看了看庖廚,灶臺鍋具什么的都在,不過都臟兮兮的,得燒好滾水消毒后才能用。
范雎忙活了起來,一邊燒上滾水,一邊用石磨將買來的豆子磨成漿水。
趙政搭了個板凳,踩在凳子上,一勺一勺的將豆子灌進石磨里。
他現在覺得干什么都特別的有勁,比起以前每天都只能躲在房間內,現在外面的空氣陽光都讓他特別的舒服,最好的是,他院子里有仙人。
用石磨磨出來的漿水和機械研磨出來的有很大的差別,豆渣非常的粗,磨得也不夠徹底,很大一部分營養價值依舊留在豆渣中。
這樣也好,豆渣可以用來做大醬和醬油,范雎在購買醬油的時候,看到那價格時就有了這想法。
比較麻煩的是,豆渣和漿水的分離,其實說白了就是一個過濾的過程。
范雎找到一塊不要的布料,沸水煮了一番,消毒,然后用于過濾。
這個時代的布料沒那面多工業染料,消毒之后,即可作為天然過濾工具。
等過濾好漿水,將漿水倒進溫水中緩慢熬煮。
一邊煮一邊將買到的那塊鹵鹽用溫水侵泡起來。
古時候的鹽又叫鹵鹽,通過熬制鹵水而浠出能食用的鹽,像這樣一塊還沒有處理的鹵鹽其實是不能多食的,會中毒,但便宜。
范雎要的正好是浠鹽時別人不要的鹵水,早些時候大部分鹵制品所使用的鹵料都是這么來的。
等鍋里的白色漿水熬制得開始翻滾,范雎將手上的鹵水一點一點的倒進鍋里,邊倒邊在鍋里攪拌,這一過程被稱為“點鹵”。
煮沸的漿水慢慢的在點鹵的過程中凝結,這時就不能那么大的火了,也不能再攪拌,而是慢火等它凝固凝實。
一鍋白色的漿水,原本如同滾動的雪花,現在卻神奇的變成了玉膏一樣。
晶瑩剔透,玉之骨髓,食之長壽,這就是“長壽玉膏”名字的由來。
食之長壽,還真不是在亂說,我國長久以來的飲食習慣偏向于碳水化合物,而少蛋白質。
人的生長生存所需,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是需要均衡的,但在古代普通百姓要吃夠肉,實在太困難。
而豆類制品卻是最好的植物蛋白。
所以在蛋白質大量不足的情況下,多食用這“長壽玉膏”,的確有益。
還有一方面,古時食物粗糙,人到老年牙口不好,難以下咽和消化,吃不下飯自然人的身體就不會健康到哪里去,而“長壽玉膏”則完全沒有這樣的問題,我就有了老年人常食則長壽的說法廣為流傳,這也是“長壽玉膏”名字由來的另外一個說法。
趙政墊著腳,看得一愣一愣的,伸手擦了擦嘴角的口水。
似乎比豆飯更加的吸引人。
范雎盛了兩碗,然后弄好調料碟子。
醬油,鹽,茱萸切碎。
茱萸,在辣椒還未傳入國內時,一直是辣椒的代替品。
它和辣椒的味道還是有一些區別的,沒那么辣,味道帶著一點苦,怎么形容呢,就像味道淡一些的芥末。
趙政正捧著自己的碗,向門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