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一嘆“我再送你一套溫棚設施就是,不過若再在此搭建,恐怕每日都不得安生了。”
若趙國人確定了魚苗育種的真實性,恐怕會更加努力地想辦法搶劫獲取。
鬧哄哄了一晚上,火勢好不容易被撲滅,值得慶幸的是,魚沒死完,還留下了一盆,被齊國人養在了水缸里面,也不知道最后能活下來多少。
那一地的焦糊,給來看情況的公子丹公子熊等提了警醒,他們守衛再森嚴也無濟于事,這里是邯鄲,趙人若真心要闖進來,他們根本攔不住。
而且他們想要離開趙國,恐怕更加困難了。
身負強國之術,但他們未必能帶得回自己的家鄉。
愁。
慶幸的是,他們的技術還沒有學透,本也不可能離開,暫時也沒打算離開。
范雎帶著趙政回去,繼續睡覺。
第二日,外面關于昨晚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以及不知道誰傳出來的,魚池中滿目的魚,如同地上的泥一樣密集,密密麻麻如同掉進了仙人的池塘。
反正傳得十分瘋狂,十分的逼真,讓整個邯鄲城,走在路上聽到的幾乎都是這樣的討論聲。
更多的人跑去質子街看情況看熱鬧,只不過他們看到的只有燕國質子府的“高塔”,楚國質子
府的怪田,卻再也不見齊國質子府中白色的溫棚,只剩下一水缸艱苦生存的小魚苗。
范雎這里也不得安生,干脆關了門,什么也不管。
獨自研究趙王遣人送過來的關于那個地穴挖掘出來,一塊巨大古老的石板和一塊石頭。
估計是趙王已經再三讓人確認過這些東西沒有什么實際價值,然后再送來他這的。
沒有人能看得懂這些圖案和怪石,因為它們屬于未知的地母文明,但范雎最需要的正是這些,這些才是真正的關于地母文明最真實的最原始的記錄。
他的專業本就是研究遺跡,自然知曉這些東西的意義,它們是文明的載體,特別是范雎那對文明載體,對文字,聲音,圖案“觸之即得,聽之即得,視之即得”的能力,這些東西對他來說太重要了。
不過在此之前,范雎去魏國公子假那轉悠過幾次,從秦國刺客組織那得到了一些關于那個地穴挖掘的一些新消息。
地穴中,那個周幽王迎親隊伍的尸體被全部挖掘了出來。
這些尸體埋葬在地底大概500年了,但令人感覺震驚和詭異的是,他們的尸身一點腐爛的跡象都沒有,栩栩如生。
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讓趙王室將其視為絕密,自古以來,沒有哪個王室能抵抗得了長生的誘惑。
但這并非最詭異的,這些尸體被運出來后,一開始除了尸身不腐外也沒有其他什么異常,但奇怪的是,在尸體接觸陽光后的幾天,尸體周圍下起了奇怪的小雨。
凡是接觸這些小雨的人,身體快速的老化,一個年輕人不過刻許便會化作蒼發老人,就像受到了時間的詛咒。
還有一點收獲,秦刺客組織買通了一研學這些尸體的博士,讓他募寫了從這個迎親隊伍中挖掘出來的隨行文書的部分內容。
因為這些內容來自竹簡,竹簡在地底經歷500年早已經腐爛不堪,所能留下的字跡斷斷續續。
范雎從這些斷斷續續的字跡中也得到了不少信息。
這是一個隊伍隨行者私下的筆錄。
上面寫到,他們被委以重任去地底迎娶地母,他們來到了地母的國度,他們歡呼著跪拜著祈求地母的賜福,述說他們的王,也就是周幽王的請求。
范雎看到這時都無比的驚訝,地母的國度這些迎親的人居然在地底真的找到了地母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