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倆有這個默契,其實也是源于燕武帝回京前上的一道折子。
彼時在荊州,他每次搗毀一個聞香會窩點,都會搜刮他們的財物,其中當然也有糧食,這個比銀子珠寶還方便,不用折現直接就可以用來賑災了。
但是負責清點的戶部官員一打開那米袋就發現不對,這米粒瑩潤、干燥、還沒多少蟲蛀,他可是戶部的人,經驗豐富,一看就知道這分明是去年秋收的新米。
不僅是新米,還是精米,一般都是收繳上去的稅糧才有這個成色。
可這是聞香會的糧食啊,又不是從京城運來的,怎么會和稅糧扯上關系
這官員不僅經驗豐富,感官也很敏銳,頓時就察覺到了不對,這怕是要出大問題了他趕緊悄悄派人去請十一皇子。
等燕武帝到了,就將那米袋展開道“殿下,您看這米”
燕武帝狐疑地抓了一把米,那米粒從指縫漏下,白花花的都是米粒,連糠皮都沒有,更別提樹枝枯草,就連米蟲都少。
米商可沒有這么良心啊。
只有那些收稅的吹毛求疵,百姓為了減少損耗,總是把稅糧收拾得干干凈凈的,免得收糧官眼皮一耷拉,朝筐上踹一腳,這一年就白干了。
看清這袋糧食的成色,燕武帝臉色也變了,為了防止是個例,他命令手下的人“把所有袋子都打開。”
親衛們“是”
然后將米袋都搬到地上,敞開袋子,燕武帝挨個查看過去,發現無一例外都是成色好的新米。
這就不是偶然可以解釋的了。
“這是秋糧啊。”
燕武帝眼神恍惚了。
這兩個字很容易讓他聯想到三年前的那場貪污大案。
十個布政使司、涉案數千人、連大皇子都作為首惡被誅,菜市口的血沖了三天都沖不干凈。
可是空了不少的官位出來。
那次皇帝大發雷霆,連親兒子都殺了,著實將大小官員們震懾住了,這兩年多才平安無事。
沒想到啊,這份平靜也就維持了兩年。
白米從燕武帝的指縫流走,落回米袋里,他吩咐親衛將袋子扎緊,秘密裝車,和他寫的折子一起送回了京城。
明面上,燕武帝卻是叫了兩個書童打扮的人,去找那個聲稱要參他一本的老大人,站在對方門口,一聲疊一聲地催“老大人,您這奏折寫好了沒啊殿下催你呢,再晚點驛使可就走了。”
“就是,您老可快著點吧,一直讓殿下等你這也不合適啊。”
“老大人,您到底寫多少了今天能不能寫完,給咱們透個底兒啊,別讓我們兄弟倆白等。”
“就是就是,殿下那邊都”
啪地一聲,門被人從里面打開了,老大人臭著臉走出來。
“催催催,就知道催,你們倆催命來了”
書童甲賠笑“我們也不想啊,但這不是殿下那邊兒催的急嘛。”
書童乙也小心地笑“是啊是啊,那個,大人,您看您這奏折”
說著他還往老大人手上望了望,那叫一個翹首以盼。
老大人沒好氣地把奏折扔到他身上“拿走拿走,給你們殿下送去,別堵在老夫門口”
這十一皇子也不知道什么毛病,參他的折子,還一天到晚地催,要不是提前放過狠話,老大人都有點不想寫了。
不然總覺得好像掉進了他的圈套里一樣。
終于拿到奏折了。
兩個書童目露欣喜,痛快地應下“哎”然后雙手捧著奏折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