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廳中有很多食客都在默默聽著。
畢竟國子監的秀才們吵架,平時可看不到啊。
后站起來的高個子書生名褚興言,被他出聲打斷的書生則姓周,周鴻才,聽起來就是個被家中寄予厚望的人。
而他也確實爭氣,二十多歲就考中秀才,還入了國子監讀書,交友廣泛,算是國子監中比較知名的人物。
也因此,當他熱情相邀,請大家到酒樓吃飯的時候,就算是跟他不太熟的人,也愿意給個面子。
比如褚興言。
不過他現在后悔了。
他只恨自己昨天為什么要答應,導致現在要被他害死了。
情急之下,褚興言打斷周鴻才,說他這是喝醉了說胡話,免得被有心人舉報,繼而被追究。
褚興言家中并不富貴,族中也只有一個關系不太親近的族叔在京中做官,不過等到褚興言考入國子監之后,兩家就親近起來了,他學業不忙時,經常會去這位族叔家吃飯,順便請教一下文章。
他那個族叔在刑部做員外郎,雖然官階不高,但因為身在六部,尤其還是和此次事件有些關聯的刑部,能清楚地感受到現在朝中有多亂。
所以特意叮囑了褚興言,讓他最近一定要謹言慎行,千萬不要被卷進這件事里去。
而褚興言也不是那種蠢的,聽族叔說過一次之后,大致就理清了問題所在。
十一皇子在荊州平亂時,手段激烈了一點,似乎還借此震懾過當地的官員和鄉紳,引發了不滿,所以那些人才會在他回京之后,聯名上書彈劾。
本來嘛,這也就是借機朝皇帝告個狀,控訴兩句,問題不大。
畢竟十一皇子是真的在賑災平亂,那功績是實打實的,皇帝高興還來不及呢。
手段激烈一點就激烈一點唄,功大于過嘛,而且都是為了替自己辦差,手上才沾了這么多血,皇帝還能跟自己兒子計較
可是問題在于,皇子們的年紀實在是不小了,爭太子一事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偏偏最近還只有十一一個人出風頭,這當然沒人樂意。
所以你加一把火,我添一把柴,彈劾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已經有留言在傳,十一皇子在荊州殺的根本不是聞香會教徒,而是無家可歸的災民
因為陛下讓他平亂,可他根本抓不到聞香會的人,就將那些住在野外的災民抓起來,殺良冒功,所以才會在割下那些人頭顱之后,又放一把火燒掉。
因為他怕被百姓們看出來,死的都是自己相熟的人。
這個傳言一出,朝中上下一片嘩然,并且只兩天的功夫,就傳遍了整個京城,別說國子監的學生,就連街邊的菜販都略有耳聞。
而這個傳言就像打開了什么開關一般,很快就有人傳十一皇子仗著自己統領著都尉府,經常對一些大臣羅織罪名,將其構陷下獄屈打成招,目的就是拉攏及鏟除異己,好將空出來的位置安插上
自己的人。
一個兩個傳得有鼻子有眼的,就連此時書生們吵架,都能說出來吵兩句。
二十七天外提醒您所有人都知道我要謀逆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而被編排的當事人就坐在他們身后,隔著兩三張桌子的地方,靜靜地聽。
十皇子我這愛替人尷尬的毛病又犯了。
他手臂擱在桌子上,尷尬地撓頭,實在受不了了,低頭問燕武帝“你看自己的戲有意思嗎”
這什么癖好啊這是
燕武帝坦然地看著他回道“有意思啊,特別下飯。”
說完還吃了口菜,用事實證明所言非虛,甚至他看起來比那幾個爭吵的書生還自在。
十皇子無語了片刻,朝他舉大拇指“你這心態,牛。”
事實上,不止是十皇子,升平樓的眾人也非常佩服他的心態。
比如越國公就忍不住開口贊嘆。
“不論是在荊州面對彈劾,還是在市井中遭遇謗譏,皆一笑置之,十一殿下沉穩得真不像是個剛及弱冠的年輕人。”
聞言謝昭抬頭,笑得露出大白牙。
“過獎了過獎了,您太客氣了。”
皇帝掃他一眼。
謝昭立刻把牙關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