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即是1,貳即是2,叁即是3”
課堂上,李泰拿著一根小木棍敲打著板書上的內容“前是正字,后是便數,便數用作計算,入紙則必正字”
課堂里坐著二十多人,老少不同,有接受啟蒙、成績優秀的學童,也有部曲中粗識文字的老漢。還有部曲中過去幾個月涌現挑選出來的管事人才,都在認真接受郎主對他們進行算術啟蒙。
古人的知識普及,真是低到令人發指。
李泰從東州帶來的十幾名家人,因為自幼陪伴他成長,多數倒也接受過初步的教育。幾個生性聰慧諸如李去疾等,本身的學術素養甚至比李泰這個郎主還高幾分。
但在關西新得的這些士伍部曲,識字者便寥寥無幾。李泰倒不指望他們人人都能飽讀詩書,但隨著家事漸繁,這些管事者起碼的數學運算和造賬應該懂得。
特別在周長明獲職帥都督后,李泰將李去疾等幾個文武兼允的家人借調過去助其整頓鄉團,家中事務掌管便急缺人才,需要趕緊培養。
古人的數學發展并不低,且不說南朝已經算出圓周率的祖沖之,北朝流傳的算經教本,其實水平也不差。
算經中便有許多的應用題,題目類型與生活息息相關。
今有負他錢,轉利償之。初去轉利得二倍,還錢一百。第二轉利得三倍,還錢二百。第三轉利得四倍,還錢三百。第四轉利得五倍,還錢四百。得畢,凡轉利倍數皆通本錢,今除初本,有錢五千九百五十,問初本幾何
今與有人錢,初一人與三錢,次一人與四錢,次一人與五錢,以次與之,轉多一錢,與訖,還斂聚均分之,人得一百錢。問人幾何
這些問題,李泰看是看得懂,但如果不列式仔細運算,也絕難脫口便把答案講出來。以此作為教材,去教導大字不識的部曲們,顯然是不合適的。
他要的也不是計算圓周率的高端數學人才,但家中物料增損的基本運算問題起碼要做到,所以便教他們簡便易計的阿拉伯數字,快速掌握基本的數學運算。
當然,真正入紙造賬的時候,還是要用正規的繁體數字。
結束了一堂數學啟蒙課后,李泰又布置幾道數學問題作為留堂作業,然后轉去另一處課堂門外。堂中正為學童們啟蒙掃盲的李渚生見狀后便讓學童自習,自己走出了課堂。
“賬簿線格雕版做好了沒有”
穿越者回到唐以前的時代,不搞印刷術,第一沒腦子,第二沒良心。
李泰倒也沒有上手就搞經義學術的印刷,之前做了幾版公文造賬的表格,著令部曲們有擅雕工者雕刻出來,事情已經吩咐下去大半個月,今天想起來問一問。
李渚生聞言后便返回他在學堂邊的住舍,不久便拿出三方16開大小的木造雕版遞給李泰“刻板已經做好,但油墨還在調合。”
李泰接過雕版,手掌覆在那凸紋上用力一壓,翻過手來再看手心里壓痕尚算清晰,便滿意的點點頭“墨料調制妥當后,印物第一時間拿來我看”
有了這些印刷的固定表格,常用的一些物料名稱則用刻章加印,之后莊園管事們只需要填寫上具體的出入數字,造賬的效率自然大增,李泰盤查賬目也能更方便。
“可惜黑獺太狂,不給我面子。如果封我個官,官府行政效率能給他提上來,成本還打下來。活該他到老做不成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