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珙看一眼鄉道上運輸谷物的糧車駛入莊園,視線忙不迭收回來。鄉土之間乏甚秘密,史家今日幾乎傾家蕩產的輸送物料來此道歉,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傳遍了左近鄉里。
雖然具體的內情所知不多,但左近大戶們也都不敢再將李泰視作一個乏甚根基的東州新客,心里多有敬畏。
“之前鄉人多笑郎君但今才覺我等才是短視的蠢物失算一著,我家也不是沒有認輸的豪氣,只當今秋胡麻歉收。只不過、只不過”
李泰瞥了一眼仍在斟酌說辭的劉珙笑語道“只不過,胡麻歉收事小,但自此以后數年光景,鄉里油料時價不由你們鄉賈把持,這才是真正的大問題”
“郎君明鑒,我家雖然也有買賣生
利的副業,但根本終究還是耕桑。所衣所食俱家人辛苦收得,一季失算便要周年饑寒。又逢大行臺輸賞征物,鄉里資料更乏”
劉珙一臉苦澀的說道,甚至在這秋暑天里打了個冷戰。
李泰見狀后又忍不住笑起來,倒也不是幸災樂禍,純粹就是得意。
關西天災擾亂多年,平民小戶謀生艱難,土地和人口都在向大莊園主集中。關隴這些豪強們除了鄉勢可觀之外,鄉資同樣很豐厚。
大莊園經濟一個特色,就是能夠集中生產力、靈活的安排生產方式,可以說是完全的達到自給自足,不需要向外界頻繁的進行交易索取。
所以整個關西市場上連錢都沒有,這些大莊園主們仍然生活的很滋潤。
李泰好不容易搞出大紡車,結果卻因為原料和勞動力的不足,使得產能被嚴重拖累,種田大計步履維艱。這些地表豪強們對于鄉資把持之頑固,可見一斑。
后世商品經濟發達,所以衍生出“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這么一個梗。可當市場交易退化到以物易物的狀態,有錢算個屁,有貨才是硬道理
之前李泰以一個冤大頭的形象聞名鄉里,讓這些大戶們掀起一陣宰肥羊的熱潮,賣給他大量的芝麻這種最主要的油料作物,甚至連秋后的產出都給大筆預售。
單純從買賣得失看來,這些大戶們也不算虧,畢竟田里作物每年都有產出,即便追不上這個物價飆漲的潮流,也只是賺的少一點罷了。
但若從全面來看,李泰對芝麻的暫時壟斷,等于直接掐斷了這些大戶們莊園經濟的一個環節。他們損失的不只是眼前的利潤,還要付出之后一整年油料的成本。
如果是在尋常年景,這樣的阻斷雖然也有一定的影響,但也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的生產格局,比如雜種一些其他的油料作物、控制自我消耗等方式來減少損失。
可是今秋大行臺頒行輸賞格,將鄉里大量的物資征調入官,這些大戶們的儲蓄本就大為縮水,再被李泰掐住腳脖子就很難受了,很可能數年都緩不過來這股勁。
特別關中沒有一種法定的、可以自由流通的交易貨幣,通常用來交易的布帛同樣也是需要繁瑣勞作才能產出。
這就讓大戶們在安排來年生產的時候更加的捉襟見肘,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由此出現一個漏洞,這才是最難受的。
“我亦不是天外飛仙,可以餐風宿露,既然還要在此人間生活,當然也不會為了些許物利結怨鄉里。秋后預收的貨單可以贖買,但也要看鄉士們誠意幾許。”
李泰老神在在說道,現在的他可不是之前有錢都花不出去的模樣,該作拿捏的時候自然不會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