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如果沒有侯景之亂攪動南梁不安,從而給西魏制造了收取巴蜀、江陵的絕佳機會,單憑西魏政權眼下這種態勢,李泰也實在看不到西魏政權后來居上的可
能。
眼下的他,既非行臺大臣,也非統兵大將,對此現狀也只是略生感慨,既沒有改變的能力,也沒有改善的動機。
但是站在自身的利益角度出發,他卻由此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那就是能不能在西魏龐大的行政開支中分一杯羹
之前他為了招引鄉里大戶入彀,收買了許多生麻物料。其中也不乏諸如史家那般缺斤少兩、以陳充新的情況,雖然這一部分損失已經通過大戶高價贖買貨單賺了回來,但仍有許多陳麻物料堆積。
這些陳麻物料難以用于紡織,留著占倉儲空間,一把火燒了又實在可惜。
李泰倒是動過用之造紙的念頭,但一來造紙的工藝他并不熟悉,二來西魏民間市場上對紙張的需求似乎也不算高,即便搞起這個產業,利潤空間也非常的有限。
但在了解到西魏計帳戶籍的工作這樣嚴謹后,可以料想對紙張的消耗和需求必然巨大,李泰就不免幻想能不能把官府作為一個潛在客戶,成為官府采購的供貨商
當然,西魏的計帳戶籍工程并不肇于今時,官府必然已經摸索和建立起一條相對成熟穩定的物資供給渠道。
就算李泰搞起造紙廠,產品也能做到物美價廉,但在西魏這人治為主的政治環境中,也未必就能爭取到官府辦公耗材的供貨權。
可如果這些紙不只是單純的紙張,而是有內容印刷呢
計帳戶籍的編寫任務雖然繁瑣沉重,但格式卻非常的統一。男女丁口多少,授田多少,課稅情況如何,大部分都是非常固定的內容。
李泰之前已經要在家里搞表格印刷,這一事物同樣可以直接挪用到計帳戶籍的編造上來。
只要把相關公文按照一定格式印刷出來,官吏們只需要填寫上那些變量內容即可,對官府的行政效率提升絕不是一點半點
“真的有搞頭啊”
如果是之前,李泰縱有這樣的想法,也根本沒有運作的渠道。
可是之前大表哥盧柔到來,一些已經斷了的親戚關系重新聯系起來,特別他另一個大表哥崔訦眼下正擔任京兆尹,無疑是一個絕佳的印刷公文推銷對象
而且日前賀拔勝還委托他管理莊園產業,大可以順勢將賀拔勝拉來入伙。如此既能彌補他材料、工藝和人力的短缺,還能更加重要的政治庇護。
除了賀拔勝,若干惠對他也很不錯,一樣可以拉來入伙,讓這個利益聯盟更龐大,還可以回報若干惠對自己的照顧。
李泰越想越覺得這個思路可行,安排完公府佐員入學之后,便又召來李渚生,吩咐道“印墨調配進度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