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先沿洛水北上,第一個目標是位于洛水中游的澄城郡。
洛水是關中平原渭水以北最主要的河流之一,其所流經的區域也多膏腴之地、農耕發達。沿途所見田畝綿延,仿佛一片片平鋪的綠色錦緞。
田野間唯一有些破壞這耕桑祥和氛圍的,就是每隔一段時間便會出現的塢壁戍堡等軍事建筑,不斷的提醒人此世并非可以高枕無憂、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
大行臺輸賞格基本已經發授完畢,鄉野間鄉兵的征發調集也在逐步推行。因此行途間田野中便不時可見成隊的鄉兵或是奔赴戍點,或是聚集操練。
時下正逢夏秋之交,大量壯丁的征發自然有礙農事。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邙山一場大敗幾乎打殘了宇文泰積累數年的六軍,軍事力量可謂空前的虛弱,甚至可能還不如西魏立國之初、小關之戰前的那一段時期。
畢竟小關之戰前,宇文泰和諸北鎮武人們還都擁有數量不菲的精銳部曲。而這些鮮卑老卒們,在邙山之戰中遭受的損失更大。
所以宇文泰才急迫的想要恢復軍事力量,盡快把鄉野武裝組織收編起來。在這種必須先軍的狀態下,耕桑農事便很難兼顧周全。
之前周長明得授武鄉郡帥都督,李泰在與其交談中也得知,西魏今年的整軍思路主要還是針對早已存在的鄉兵鄉團和諸豪強部曲,并不把均田戶作為征發的目標。
后世言及府兵制在唐代的消亡,多與均田制的崩潰聯系起來一同討論。
但府兵制創設最初,與均田制沒有關系,也沒有軍功授田的規定,府兵們都是完全脫產和部分脫產的職業和半職業化軍人。
府兵納入均田,是到了隋朝才開始。初唐時期,府兵群體多是中小軍功地主,也是府兵制發展到頂峰、戰斗力最為強大的時期。
當一行人走到武鄉縣北界、與澄城交界地帶的時候,洛水河道見窄,但水流卻更見稀少。
一道堰埭攔河而設,堰埭內外水位落差明顯,被人為抬高的水流沿著堰埭缺口奔涌而下,沖擊著架設在河道旁的木輪。
那些木輪連接著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房屋,這些房屋就是水碓房。里面擺設的碓硙既可以舂米磨面,也可以用作其他物料的碾磨加工,比如粉碎礦石、陶土、加工紙漿等等。
看到河岸上那成排的水碓房,李泰羨慕的口水幾乎都要流下來。
在古代想要進行什么大規模的產業經營,水利資源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關鍵元素。有沒有水力的運用,完全是質的差別
賀拔勝一邊策馬而行,一邊順著李泰的視線望去,見到那些水碓產業,便也感慨道“趙貴等入關時早,美業先占,也的確是讓人羨慕不淺。更難得遇到了一位好鄰居,梁千年可謂老兵中難得的謙謙君子。”
此間堰埭攔截的洛水流域,西岸是趙貴的莊園產業,除了沿河架設的許多水碓房,自河岸向西大片的土地都屬于趙貴莊園的范圍,起碼有著數百頃的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