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這些深井渠道卻多荒廢,原本肥鄉沃土卻因水旱連年歉收,實在是讓觀者憫農。我雖外鄉新客,但既立足此鄉,也希望能夠略盡勉勵,惠此一方水土鄉人。”
“李郎不愧名門俊才,果然仁義脫俗”
杜昀先是感慨一聲,然后便低頭翻閱案上的那些圖籍,越看臉色就變得
越發凝重。
李泰所說的漢時故業,就是指的西漢時期在洛水流域所修建的龍首渠。
洛水在進入華州后,因地勢的緣故,下游劃了一道大彎注入渭水,將包括商原在內的大片渭北土地閃出流域之外。
西漢年間便在洛水中段開水引流,使得這一部分渭北平原上的土地也得到澆灌。
但因渠道所流經的商原溝嶺縱橫,土層厚重,使得堰埭邊緣常有土崩,于是便創造了井渠法,打挖深井并以暗渠勾連,旱時可以地下水補充水量的不足、免于水分的蒸發,澇時又可以排水防澇。
李泰在跟賀拔勝出游時,便已經有了營建水利的想法,之前返回商原雖又諸事繁忙,但也并沒有放棄這個想法,一直吩咐諸如劉珙等常在鄉里游走的部下們進行資料的搜集。
結合地域實際情況,他便打算選定修復漢時的龍首渠作為第一個選擇。
一則龍首渠雖然荒廢年久,但還有一部分井道和施工遺跡的殘留,二則商原如今也算是他的大本營之一,略有鄉情鄉勢的積累,籌劃動員起來也都有些鄉土基礎。
李泰讓人搜集的資料很詳細,具體到各個渠道路線的沿途地勢、每一塊田畝的歸屬,甚至包括民渠水井的密度如何。
杜昀足足花了大半個時辰,才將這些資料翻看完畢,又閉上眼在腦海中將資料稍作梳理匯總,然后便忍不住感嘆道“李郎入鄉才只數月,但對鄉情的精熟卻已經超過了我,實在是讓我這個臨民之官慚愧啊”
“縣尊衙事繁忙,務求面面俱到,不可專情于一樁。我則鄉居無聊,趁閑游訪,不敢當如此夸贊。”
李泰先是謙虛回了一聲,然后又笑語問道“依縣尊所見,圖籍所列諸道渠線,哪一條最可采納”
“若依我所見,中線最佳,自塬上狹處穿塬而過,施工量小,也能惠土更多。”
杜昀并不是袖手空談的祿賊,對田桑事務和鄉情諸種都了解頗深,聽到李泰這問話,結合自己的認知和資料權衡一番后,才回答說道。
李泰聞言后便也點頭笑語道“幸與縣尊所見頗類,自洛曲中段鑿渠引水,是平地用工,今冬即可開造。至春耕以前,鑿渠三十里可至塬北,春耕之后,塬上解凍土松、水汽上浮,便可以擇地鑿井、洞穿勾連,秋后即可繼續南塬用工,合引南面諸水,兩百里渠道,一年即可造成”
他并不是單純的紙上談兵,連階段性的工期都已經有所規劃。
“若無雜情滋擾,李郎所計確實可行。但是,如此浩大工程,用工耗料著實不淺,縣里也是調用艱難、無能為力啊”
杜昀一臉為難的嘆息說道,他今年還是靠了李泰這個大客戶,才堪堪完成大行臺交給的任務,縣中儲蓄薄弱,實在難以籌劃這么大的工程。
“用料不需縣衙負擔,我自走訪鄉士籌措。這是益鄉益人的惠政,豈可讓縣尊獨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