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的時候太好說話,就會被視為軟弱,得不到態度端正的對待。
從杜昀借鄭滿之口探聽李泰明年還要不要續約,李泰就覺得這家伙態度有點問題了。
居然還跟自己打馬虎眼,明明癮頭不小,還想一毛不拔,也真是異想天開。大概仍然是把李泰當作之前那個被鄉豪排擠抵觸、事事謹小慎微的外鄉新客。
李泰倒也不想彼此關系鬧得太僵,就算這個杜昀再怎么欠缺威嚴,畢竟也是朝廷正式任命的縣令。他還做不到在西魏官場上呼風喚雨,將人前程玩弄鼓掌。
同鄭滿做了這么一場戲,總算是讓杜昀態度變得端正起來,答應李泰只要做好他所許諾的人事鋪墊,縣衙一定會保證調度用工。
將杜昀禮送出門后,李泰歸堂后便開始準備游說鄉里大戶的事情。
他這里剛剛將名單列好,莊人來告,道是原司徒府故員吳參軍來訪。他便放下手中筆,著員將人請到堂上來。
吳參軍名吳敬恩,雖然人到中年但仍是一言不合就要開干的火爆脾氣,但面對李泰時還算恭敬,登堂之后便長作一揖。
“月前在外繁忙,不暇與諸位告別。吳參軍去而復返,莫非行臺授官事有波折”
李泰同這些人交情不深,只是避免高仲密和自己遭受牽連,才將這幾人拉到商原莊上函授進修,此時見到對方,自然想到這方面來。
“月前離鄉,已經自赴行臺注歷,候時待授,請李郎放心。”
吳參軍聞言后便連忙說道“前者學術粗劣、冒昧求官,幸得李郎體恤賜教,使某無懼授新,今日登門,特來致謝”
“小事一樁,不足掛齒。臘月天寒,行路不易,吳參軍不妨留此用餐,我著渚生作陪,若仍學有疑惑,也可向他討教。”
李泰聞言后才放心下來,指了指案上攤放的紙卷歉然一笑。
吳參軍見狀自然會意,但卻仍不起身,略作沉吟后才又拱手說道“今日冒昧來擾,其實還有另一樁事情。敢問李郎是否記得鄉人吳敬義”
他見李泰有些迷茫,才又解釋道“敬義是某族兄,任職定城縣鄉團都督。前因氣盛觸犯李郎,大閱歸鄉之后常常憂悵不安,所以請我引他來見,希望能夠當面告罪請罰。”
“原來吳都督與吳參軍竟是同族親義,此事我還當真不知。不過我既不是地表官長,也不是鄉團軍將,即便見事持異,也談不上得罪,無謂因此浪費彼此時間。”
李泰聽到這里才想起來,旋即便擺手笑語道。櫟陽大閱中,周長明與武鄉郡鄉團表現中上,人事和編制算是穩定下來。
李泰作為武鄉郡鄉團最主要的供給人,也因此受惠不淺,他與鄉團的親密關系在鄉人眼中遠比西魏上層軍政人物的關系要更加的震懾人心。
所以李泰也在盤算著繼續加強對鄉團的影響和控制力,那個吳都督之前就敢跟他公然叫板,李泰葉正打算年后找個時間就將此人踢出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