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這個時代,鄉望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名聲,而是可以直接進行政治變現的重要鄉土資源
“我今將要作業鄉里,門下卻殊乏擅長操持此業的才力。吳都督若能助我成事,前事不計,后事相扶。”
聽完吳敬義的家史之后,李泰便又說道。
吳敬義聞言便是一喜“郎君也要于鄉鑿窟造像地址選定沒有以何名義造福所奉是哪一位尊祇”
“你誤會了,我不是要造像,而是要鑿渠。洛水轉遠,鄉人患耕、農事不興,我既然居此鄉土,當為鄉人謀福。所以便想重修漢時故渠,惠澤一方水土。”
李泰擺手笑語道,他是打心底里不想同沙門有什么牽連,雖然鑿窟造像投入更小、見效更快,但終究違心。
“李郎宏計,果然大氣仁義,不以蕃胡邪法媚眾,唯以耕桑之本動人。我若能幸與事中,一定義不容辭”
聽到吳敬義這么說,李泰也是一樂,感情這家伙也不是什么忠誠佛
徒,里面的道道自己門清。
無論鑿渠還是造像,作業雖不相同,但操作的步驟也都相仿。
當聽到李泰說已經說服縣衙投入人力,吳敬義便自告奮勇表示愿意幫忙游說鄉人。他雖然是定城縣人,但定城縣與武鄉縣相鄰,本就是析分華陰而設,彼此之間也都鄉情密切。
有了這種精熟門道的鄉豪加入,李泰的籌備工作進展順利。
事無主不行,李泰作為主要的召集人和出資方,當仁不讓的擔任這新渠渠主。
所謂的渠主自然不是說李泰是這條新渠主人,只是為了表示他在這件事情當中的主導地位。
類似的供奉主、菩薩主或者邑主,包括河東玉璧城人稱呼韋孝寬為韋城主,都是類似的稱謂,很有幾分武林盟主的味道。
臘月中旬,高仲密和賀拔勝都遣人來問李泰要不要跟他們一起前往長安參加新年大朝,但李泰這個盟主做的正過癮,加入的盟員也越來越多,自然不樂意去長安給那個傀儡皇帝磕頭拜年。
更何況他這個官職,連上朝磕頭的資格都沒有,也就無謂白跑一趟。
他倒是在鄉里結黨營私的很快樂,但有人卻不樂意。
高仲密入朝幾日后,大表哥盧柔卻冒著大雪持詔入鄉“阿磐,大喜、大喜朝廷封你高平縣男,授員外散騎侍郎,趕緊收拾一下,同我前往長安,共參大朝”
,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