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員很快便將酒食奉上,擺在宇文泰案上的是一個金光閃閃的金酒樽,擺在李泰案上的則是一個角杯。
李泰正自感慨西魏朝廷是真窮,宇文泰這大權臣待客賜饗的酒具都不能成套,而宇文泰臉色卻陡地一沉,抬手一指案上金樽說道“伯山有才,我亦重之,爾等侍奴安敢輕待”
侍者聞言后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叩首顫聲道“丞相久居外府,禁中用物尚是年前賜給,金樽唯此一具,絕非怠慢賢臣”
“取角杯來”
宇文泰聽到這話,神情也有些尷尬,抓起那金樽拋給侍者“將此金樽裝匣,贈給李郎家用。”
李泰沒想到宇文泰來這手,但也知這會兒應該表示感激,連忙又避席起身道“臣多謝丞相賞識,然性情本就不好杯中圣賢。貴器賜給,不異明珠暗投,懇請懇請,不敢領受。”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魏武先聲,道盡滋味。伯山你少年青春,英姿廣智,憂愁不生,不必杯中清濁消解,讓人羨慕啊”
宇文泰聽到李泰這么說,便又感慨一聲,將那金樽捏在手里端詳片刻,若有所思,然后便不再提賜給一事。
他之所以對李泰如此盛贊,原因自然不只是重修龍首渠的計劃。
龍首渠雖然古跡悠久,但也不算多么盛大的工程,即便修復如初,所益華州幾縣而已。
真正令他刮目相看的,一是李泰呈交的那份計劃書,言辭樸素直接,全無文辭修飾,數據羅列翔實直觀。哪怕他此前不知龍首渠時,看過之后都能了然于心。
單單這份文卷功底,就讓宇文泰大感驚喜。
正如他自己所言,出身北鎮軍門,學術修養有限,并不怎么喜歡文學修飾。特別身在高位,所處理的公文繁多,也需要臣員們奏事時能夠就事論事、文辭直白。雕琢太多還要猜度本意,浪費的精力就會更多。
這看起來只是一個小問題,但卻困擾宇文泰多時。
行文矯情乃是時流積弊,他也一直在倡導公文直白述事,省儉雕琢,像是去年大閱時的誓文都刻意作古文大誥之體,但仍收效甚淺、積弊難除。
此時看到李泰這篇樸素務實的文卷,宇文泰讀起來大有神清氣爽之感。
其二便是李泰這種主動的態度和做法,更讓宇文泰感到欣賞。
過去這大半年,軍國事務各種急切,宇文泰也被各種要人要物的事情搞得焦頭爛額。
李泰卻能主動的察覺問題并解決問題,不給行臺增加負擔和麻煩,還能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讓宇文泰大感良才難得。
第三便是李泰展現出的統籌能力了,他一介東州新客、立鄉未久,便已經能夠深刻介入并主持鄉里事務,讓這些頗有排外風氣的關西土著時流接納并支持他。這份能力,也的確可觀。
“伯山才器可觀、情懷可賞,有什么志愿期而不及,直告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