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府中,李泰等待未久便獲得了蘇綽的接見。
蘇綽做事仍是一如既往的雷厲風行,聽完李泰自述來意后,便接過那份人事計劃書瀏覽一番。
看完后,他又抬起頭來望向李泰皺眉問道“都水、河渠,有必要使用這么多人員”
蘇綽有此疑問也是正常,整個西魏朝廷從建立伊始、人員結構就非常粗糙簡陋,霸府也同樣如此。李泰前所供職的墨曹,也只二十多人而已,已經是臺府要司的結構規模。
李泰所提出的這個人事構想,單單都水臺事員人數就翻了一倍,還不包括之后要隨事而設的渠堰諸使等人員。真要完全構架起來,怕是得超過上百人的僚屬規模。
這顯然是有別于行臺之前的作風,故而蘇綽有此一問。
李泰對此早有準備,聞言后便連忙解釋道“是有這個必要的,水利本就是耕桑之本,前者諸曹、州郡兼管,但多人浮于事、不能專任。大統以來,偌大關西幾無水利營建。
渠事荒廢、堰埭失修,所謂盡地利之勸政,只是具文。豪強霸水,民眾失耕,公私協調,正需群智。更有碓硙濫設,需要嚴審細察、為國補用。掃除積弊,開拓新事,也的確需要在事者眾謀。”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但也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已經向大行臺夸下海口、要諸事并進,單憑自己那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現今還有爭取的余地,當然要盡力爭取。
蘇綽當然也知大行臺對此事頗為重視,聽完李泰的解釋后便點點頭,但又說道“現今臺府閑員并不充足,且李郎你所事多新政術,恐怕不足以全員調使,需要你募士于野。”
李泰對此早有計劃準備,聞言后便又說道“我資望淺薄,怕是不足招引群眾來趨,人員募取方面,也希望蘇尚書能掌眼協助。”
“你觀我案事還少放心去做,但能守于持公的事心,也就無懼旁人閑言的是非。”
蘇綽聽到這話后,便又笑語說道,并不打算插手李泰的人事問題來彰顯自己的權威。
“有尚書這番話,那我就放心多了。雖然人微言輕,但也一定盡力而為。”
自己有計劃是一方面,但向上司請示也是起碼的尊重。蘇綽本身既不是一個權欲極盛之人,眼下的霸府政治也容不得太多的勾心斗角,讓人能夠專注于事。
瞧著蘇綽微陷的眼窩,李泰又忍不住暗嘆一聲,可惜他的兒子蘇威學不到父親的為人作風,以至于雖然煊赫半生,最終卻落得個老景凄涼。
人事問題敲定下來后,李泰才又開口說道“今日拜訪,除了請尚書斧正遺漏疏忽之余,還想請問,新事乍立,臺府能否草具資本,讓在事者能夠盡快創立事項”
“你等一等,我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