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處上陡下緩的山谷中,有千數名胡卒據守于此。
此處坡谷土層松散,凡有人馬踩踏、砂石便簌簌剝落,堆積在谷地中。經年累月下,便形成這一道寬達幾十丈、上陡下緩的坡谷。
底部雖緩,但坡度也并不利于騎兵的沖擊,而且松散的土層也不適合攀爬借力,唯從谷隘底部才能進入。
當夏州人馬繞行白于山東麓、突然出現在稽胡人馬背后發起進攻時,稽胡人馬交戰未久很快就發生了潰散,開始慌不擇路的向各方逃竄。
白于山中溝壑縱橫、地勢復雜多變,有的胡卒直接撞進了死路中、束手待斃,有的運氣不錯,能夠在曲曲繞繞中找到活路。
這一支稽胡人馬便屬于后者,兜兜繞繞間竟然一路逃到了白于山的外圍,只要沖上谷后那一道陂梁,便完全離開了這溝嶺范圍,荒野任馳騁,再想圍追下來便極為困難。
谷口一路追兵仍然緊追不舍,但這些求生意志甚堅的稽胡卒眾這時候也斗志激揚,幾次打退了追兵的進攻,且戰且退,已經退到了山谷中段,脫困有望。
“下馬,射殺這些賊卒”
游走各處督查戰場的宇貴來到這里,地勢戰況略作察望,便下令說道。
旁邊的李泰聞言后則有些不解,此間地形蹊蹺,除非在谷口列陣向內推進,否則其他各處都距離核心戰場很遠,并不是一個適合弓手發揮的好地方。
他這里還沒來得及質疑,宇貴身后那百余勁卒便紛紛下馬,沖上那陡峭的坡嶺,各從身后碩大皮囊中抽出長弓,壓弓定弦然后便引弓向下射去,弓身震鳴聲嘣嘣作響,失出如電,穿透虛空,眨眼間便射殺距離很遠的幾十名胡卒。
李泰眼見這一幕,不免也瞪大兩眼,這些精卒們所用勁弓,起碼在五石以上
南北朝計重較后世為輕,弓力石數也大于其他朝代。像以勇勐著稱的名將羊侃,所用弓至二十石,馬上用六石弓,臂力冠絕一時。
但歷朝將領用弓都沒有這樣夸張的石數,關鍵還是在于計量標準本就不同,若進行跨時代的對比,這個石數需要折半或者更多。
李泰部曲配弓多是兩石制式,兼顧步騎作戰。稽胡士卒配弓多在一石半乃至更低,是以騎射為主的輕便小弓。彼此無論是射程還是失力,已經有了比較顯著的差距。
更強勁的弓,李泰也能用,力開三石騎射作戰的時候,負擔已經比較大,嚴重影響腰背的穩定性。平地開弓可達四石,準頭上就會降低。
當然現在他還是一個半大小子,體格和力量還沒有達到巔峰,仍有成長的空間。但終其一生,估計也難望羊侃那種勐將項背,畢竟天賦這種東西不是努力能追上的。
平地開弓五石者,他部曲中朱勐等寥寥幾人也能做到,但大多數時候是用不到如此勁弓。畢竟實際的戰斗中,個體再強,缺乏群體的配合,所能發揮的效果也是有限,除非能一箭射死敵方主將。
所以當看到宇貴這百余部曲居然人人都能開五石弓,李泰驚訝之余,口水險些都要流下來,也不由得感慨,真正的豪強軍頭那可不是單純的人馬夠數這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