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時數百輕騎,回去的時候卻是一支浩浩蕩蕩的大隊人馬,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李泰心里也不由得大為感慨,陜北此境真是他的福地啊,每一次過來都是收獲滿滿。
在若干惠和宇貴的調和見證下,李泰算是跟常善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
大行臺之前傳令撥給都水行署的一千匹戰馬,常善需在年前陸續給付。白于山中繳獲的一部分戰利品,則分給西安州,用以補償之前李泰襲擊鄉豪雷氏給西安州帶來的補給影響。
至于李泰之前寄存在歸德城中的人馬,自然是要不作留難,完璧歸趙。
這樣的解決方法,看起來李泰是沒有占到什么便宜,其實不然。關鍵還是在于那一千匹戰馬,這本來是都水行署籌備作為大閱使用的,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沒能及時給付到位。
李泰雖然在東夏州稽胡部落中繳獲到一千多匹馬,但其中相當一部分都不可用為戰馬。如果他能夠將這些馬引回交差,起碼在賬目上就抹平了都水行署的這一責任。
換言之,西安州后續給付的那一千匹戰馬,李泰完全擁有自主的處置權,用為官馬也可,留給自家部曲也可。那可是足足一千匹馴養精良、可以投入作戰的戰馬
李泰也不由得感慨,還是這些方鎮軍頭們會玩、敢玩。他自己多圈占點土地、中飽私囊一下,就感覺刺激得很、好像占了多大便宜,可這些軍頭下起手來那是真黑,上千匹的戰馬直接私相授受
當然,他能不能吃得下還得看他在大行臺面前面子究竟夠不夠大,而且答應了這一和解條件后,起碼在白于山這一戰不能公然揭常善的短,將常善遲遲沒有參與作戰的事情公之于眾。
李泰對此倒也不以為意,如果不能一把將對方搞死,他其實也不想到處結怨于人,從內心而言,還是希望你好我好大家好。
之前得罪趙貴,那也是實在沒有辦法、沒有選擇,如果趙貴肯跟他磕頭認錯的話,他也會原諒對方。
常善之前的做法雖然憋得他挺惱火,但也畢竟沒有造成實質性的傷害,而且認錯的態度還算誠懇。
其人同北鎮軍頭們之間并沒有太深厚的鄉黨情義,背景比較單純,如果能夠找到共同的利益訴求,其實是可以進行一些合作的。而李泰之前腦海中所醞釀的一個計劃,也恰恰需要西安州的鹽業作為一個樞紐。
尊嚴總是需要實力做背書,一個人如果真正強大,反而不需要時時刻刻橫眉怒眼的標榜自我。
李泰現在倒也不謂有多強,但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好惹,這一次引的還是稽胡,誰他媽再敢惹我、我把東魏大軍引過來你信不信
作為一支凱旋之師,總要有幾分得勝歸來的氣勢。
所以在抵達洛水折角的石城縣時,李泰便讓信使露布先行,沿途宣揚大勝消息,順便通知已經抵達白水、進行大閱的宇泰,你把場地清理一下、該靠邊靠邊,否則我怕擺不開我帶回來這些人馬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