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有身高這樣的指標限制,今日商原見征的鄉勇數量雖然很多,但最終能夠進入校場的,卻只有五百多人。
不過這也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有負重、抬舉等各項基本的體能篩查。能夠進入校場的,都是身高力足的健壯鄉丁,經年從事體力勞動者不乏,體能上倒也沒有明顯的差距。
但是由于李泰制定的選募標準過高,各項環節里還是陸陸續續篩除了百余人,最終只有三百多人進入到了軍技演練環節。
“選士如此尚精,可見李郎所部盡勇。怪不得前在北州,僅憑數百之眾便可游擊千里、無人能阻”
看到這里,宇文導又忍不住感慨道。
今年諸州增募鄉團,參閱的部伍良莠摻雜,看起來雖然人多勢眾,但實際的勢力提升多少,宇文導在同叔父宇文泰討論起來時,都覺得不可樂觀。
但通過去年到今年的氛圍渲染,關西諸境豪強們招募鄉勇部曲的勢頭已經形成。
這樣的勢頭從正面去看,那就是豪強鄉士皆忠勤王事、民心可用,但也不是沒有負面的影響。
鄉團武裝雖然擴大起來,但真正能夠投入一線作戰的部伍卻寥寥無幾,大多軍容不堪、軍紀敗壞。
霸府因此聚力有限,反倒是豪強私曲進一步擴大,地方行政困擾諸多,就連諸州編戶都大受影響,耕牧生產萎縮不少。
所以接下來該要怎么發展武裝軍備,宇文家叔侄倆也是頗感苦惱。
李泰不貪勢眾、唯取精兵的做法,倒是讓宇文導眼前一亮。這倒也不算是多么高明的做法,只不過在一水的濫擴之中讓人倍感清新。
“若是尋常不知兵者,作此贊言我欣然領受。但章武公精熟戎務,令人敬仰,我實在不敢自夸舊事。”
李泰聞言后連忙說道,老實說宇文導的到來實在是讓他頗感不自在。
雖然宇文家也不算西魏皇家,但畢竟也是實際的霸府老大,當著宇文導的面選募自己的私軍,真的是讓人頗感刺激。
盡管世道風氣如此,但為上者總是會有集權的需求和,興許哪根筋搭錯了,就能在他的行為中挑出各種錯誤。
“我倒不覺得是謬贊,凡所知兵者則必量力而行。量人量己,量國量民,若無此諸種思量,雖常勝之將,也只是勇莽下才,成于僥幸,毀于運數,或可恃之斗于方寸,但卻不可大事系之。”
宇文導又正色說道“今年以來,勞民傷治之風漸熾,循小成大之功卻乏。之前李郎你遣員告變,臺府計議未決,變亂便已平定,可以稱得上是近年以來戎治典范。所以我向大行臺力薦,李郎可以授大。知你在鄉募士擴軍,我便來觀陣仗,果然風格不違前事,讓人欣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