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代尊崇道教為國教,并以老子為其宗流源頭,便是結合了樓觀道與南天師道的經義教規塑造了理論體系。
李泰也常思考為什么這一時期的道教不太經打,是缺了上層的支持還是下層的組織
雖然北朝多胡人政權,但崇道的皇帝不是沒有,崔浩之類的世族代表們對道門也頗推崇,講到下層組織結構,天師道前身的五斗米道簡直就是組織動員群眾的典范。
但優點有時候也是缺點,道教的傳箓體
系過于嚴整周全,若任由發展必然會遭到當權者的猜忌,諸如太平道、天師道起義等等。而且道教的經義傳承和禮儀程式過于復雜,不利于在底層廣泛傳播,有點曲高和寡的意思。
沙門則不然,本身經義理論便一塌湖涂,長于營造宗教氛圍,當權者有什么私貨都可以往里面塞。對于許多只是求個心理慰藉的信徒而言,當然越快入門越好。
唐僧取經名氣不小,法傳兩代便束之高閣,原來信這玩意兒還得講腦子啊,那我還聽你瞎咧咧
李泰倒不覺得滅佛就得崇道,但這太上老君玄元皇帝可以給李唐做祖宗,也可以給他做啊。所以在心理上,他對于道教還算是比較親近的。
當聽到這個張石奴自言跟隨陳寶熾學的并不是道法、而是搏擊之技,李泰不免興趣更增,當即便示意他演練一番你想讓我庇護你族人并原諒你舊錯,當然也得拿出點本事來。
張石奴環顧帳內,然后又作拜道“帳內空間狹窄,恐不足盡展所學,冒昧請大都督移步帳外。”
李泰聽到這話頓時興趣更大,難不成你還是什么以武入道的劍仙那可真得看一看。
于是一行人便來到帳外,清理出一片方圓數丈的空地,這張石奴又作抱拳,然后便以木為劍耍練起來。
李泰自身武力不俗,但學的多是刀槊噼挑揮刺等沙場技,本身也談不上是一個武林高手,身邊也鮮有此類,自然很是好奇。
這張石奴劍法耍練起來,倒也沒有飛天遁地那么夸張,但動作矯健有力卻是一望可知,飛躍騰挪輕松數尺,木劍殘影令人眼花繚亂,招式精妙還兼具美觀,一時間看得人如癡如醉,不斷的爆發出喝彩聲。
李泰也看得興起,擺手示意身邊一名勁卒持杖入前交手,那張石奴兵器長度雖然不占優勢,但騰挪身法卻靈活至極,一柄木劍靈巧翻飛,數息之內便連連戳中對手胸膛。
“再加一人”
李泰見狀后便又興奮喊道,但那張石奴以一敵二仍然不落下風,一直等到場上增加了五人,有了明確的攻防配合,他才漸漸勢有不支,被交叉圍堵到狹小空間內,無奈的拋下木劍認輸。
“精彩,的確精彩不愧是樓觀上師座前高徒。”
李泰雖沒見過陳寶熾、也不知其是否武藝高強,但夸人的套話總是這么說,而且這張石奴的表現的確是讓他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