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城又名鴻賓柵,以毛世堅叔父毛鴻賓字命名,舊是北雍州州治,如今則為建忠郡郡城,是北地毛氏榮耀鄉里的最大證明。李泰未必有多好奇,但既然入境做客,當然也要恭維幾句。
但毛世堅在聽到這話后,神情則有些尷尬并暗澹,沉聲道:“族屬們已經不居永安多年,因與當郡王使君情有不睦,今已轉居白鹿原上”
李泰聞言后便有些詫異,見毛世堅神情如此,很快便也意識到可能又是豪強失勢、不容于鄉里的劇情,而且看樣子情況還比較嚴重,逼得毛氏都不敢再居住祖業,需要轉遷別處。
“既已入境,自然客隨主便。但過境不告郡守,終究有些失禮。”
李泰并不確定有沒有官方力量參與此事,所以也不打算借助地方官府的力量追查。但他這么多人馬入境,而且還不知要停留幾天,如果不加通告,難免就會發生什么誤會矛盾。
于是他便著員往永安城方向去,告知郡守一聲,用的自然還是之前的借口。
途中毛世堅不無幽憤的跟李泰講述了一下他們一家如今在郡的具體情況,總之就是一言難盡。
毛鴻遠兄弟倆在世時,毛氏自然風光無限,被鄉里群眾推為盟主,一度能夠影響整個關中的勢力格局,從北魏朝廷對他們的封賞就可見一斑。
孝武西遷時,毛氏也是積極得很,毛鴻賓率領鄉人子弟大舉出迎,還輸送了大量的物資,才讓西行一眾人吃上飽飯。
但毛鴻賓卻被安排留守潼關,潼關陷落后便沒于東朝,追從東去的部曲子弟兵們能回來的也是寥寥無幾,毛氏因此鄉勢大損。
這樣的安排,說穿了就是坑大戶、就是讓你去送死。無論是宇文泰的北鎮軍團,還是追隨孝武西遷的洛陽權貴,必然是都不希望關中仍然存在自主性這么強的本土勢力,而且老巢就在距離長安一步之遙的渭北平原上。
毛鴻賓死后,雖然毛鴻遠仍在朝任職,但也已經不足為患,且毛鴻遠在不久后便也去世。
等到這兄弟倆去世后,風光一時的北地毛氏便快速衰落,無論在朝在野都沒有一個頭面人物代表這一股鄉土勢力。
這也算是亂世豪強的通常宿命,強如賀拔氏兄弟尚且不免落得為他人作嫁衣裳,真正能夠熬出頭來、品嘗到勝利果實的少之又少。
毛世堅還有一個兄長,率領所部殘存部曲在豫西李遠麾下擔任部將,但其鄉土勢力卻已經幾乎被一掃而空。否則憑毛世堅的家底勢力,大不必到剛在霸府混出頭來的李泰麾下任職,甚至自認為門生。
眼下的建忠郡郡守名為王慶德,京兆王氏族人,即就是沙苑之戰前在華州城堵得高歡沒脾氣的王羆族子。
據毛世堅所言,兩家之間應是有些陳年宿怨,因此王慶德到任后對毛氏族人也是諸多針對,使得其族處境更加艱難。
不過就算彼此沒有積怨,身為地方長官總也不希望治下存在過于強勢的土豪家族。毛氏雖然鄉勢漸衰,但在地方上影響力還有,畢竟這個建忠郡都是為了旌揚其家功勛而設立的,當然要趁你病要你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