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信講到這個問題,望向李泰的眼神都不無羨慕,這小子于鄉情鄉勢的開拓把控的確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短短一年多時間里便共鄉里群眾打成一片。
獨孤信并不看好李泰在陜北的經營,可是對他的鄉勢經營卻不吝夸贊,這也是他如此欣賞、看重李泰的原因之一。
雖然一直到目前來說,他們北鎮武人們仍然控制著整個西朝的軍事大權,但控制力也是在逐漸降低削弱。
即便是沒有連場大戰的巨大損耗,北鎮武人客居于關西,兵員的補充本來就是一大難題。
獨孤信算是較早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北鎮軍頭之一,所以他每臨一地,都比較重視同當地豪強之間的互動,將許多豪強部曲都吸納進自己的隊伍中來。
但他仍然做不到越過那些鄉里豪強、直接向群眾施加影響,一旦與豪強沒有了上下轄制統屬的關系,雖然也還保留了一定的私人情誼,但仍調度不動那些鄉里勢力。
可李泰卻不然,他對鄉里的影響與號召力,是完全不必借助那些鄉里豪強作為媒介就可直接下達鄉里。或者說他本身就是此鄉最大的豪強,那些原本鄉里故有的土著豪強們,如今反而需要黨附于他的羽翼之下,才能在鄉里秩序中維持住自己的地位與利益。
李泰這種落地生根的能力,就連獨孤信都佩服不已。
所以他是覺得李泰大不必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價值不大的北州,立足于此鄉情基礎之上,安心在臺府六軍之內發展,借著臺府廣募漢人豪右為軍的大勢,勢位與影響自會變得根深蒂固起來。
但獨孤信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李泰鄉勢深厚,卻不知為何深厚。正是其人所不看好的北州諸事,讓李泰有了調整與把控鄉情秩序的能力。
或許李泰在陜北的經營投入并不符合霸府整體的戰略構想,但卻符合府兵制興起后,大量中小軍功地主需要增產置業、獲取經濟地位的訴求。
在將李泰這一優勢贊賞一番后,獨孤信便又說道“無刀不足競勇,無甲豈可稱兵伯山你士眾雖多,可若講到甲械之用,應該是頗為貴乏吧”
李泰聞言后便連忙點點頭,他愁這件事自不是一天兩天了,雖然也一直在自己鉆研生產,但技術上的進步也做不到一蹴而就。到現在,這個問題已經成了他一個明顯的短板劣勢。
“我今在鎮隴邊,雖然也有武庫配置,但卻是國之用計,不可私相授給。伯山你要長掌甲伍、以求進勢,凡所甲械之耗,宜需自足,不可久仰于人”
擁兵自重、冶鑄刀甲在時下而言也不算是什么禁忌話題,老丈人在將自己的經驗之談教給愛婿的時候,也并不藏著掖著“舊年在朝當直宿衛,六坊之眾凡所武裝用物雜亂瑣碎,當時長安又百業蕭條、諸事不興,為了不誤宿衛事宜,許多需求也都要采買于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