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也是因為李泰主動承擔了一些繁重的任務,像其他參戰幾方就不必像他這樣忙碌。
這其中最瀟灑的楊忠,戰斗結束后碰個面參與商討了一下戰利品的分配,便從宇文貴處領取了一部分糧草物資,當即便率領所部人馬沿著來時道路輕裝返回,其他分配給他的人馬物資,后續將由夏州負責幫其輸送入州。
宇文貴所部人馬雖多,牽涉人事也頗繁瑣,本來也應該是比較繁忙的一個。但他只是著令麾下各部胡酋商討分配方案,再將分給夏州的人馬俘虜按照比例分給諸部,諸部則返輸回來錢糧物資,再由宇文貴交付聯軍其他幾部,夏州的事情便也基本結束了。
當然看起來比較簡單的一套流程,那也是有宇文貴乃至其整個家族時代居住夏州所積累起來的威望作為后盾,否則這些豪酋們各自你多我少的爭論起來,幾個月未必能爭論出一個結果,乃至于直接刀兵相向。
東夏州在戰爭過程中受損比較嚴重,賊軍們凡所途徑預見的那些當地稽胡部落,幾乎無一幸免的都遭受了戕害,就連李穆這刺史都被圍困州城多日。
照理來說東夏州各種撫恤善后工作應該不少,但李穆卻是非常清閑,鮮少有胡酋入府求告伸冤,而他也不會主動的入鄉就戶去訪問。
官府與民眾之間可謂是生疏有加,諸部族完全不知官府有災后撫恤救亡、恢復生產的職責,李穆也不打算借此加強官府權威、深入群眾,對這些人死活都不關心。
這算是比較典型的玩忽職守的懶政,但在史書上還有另一種說法,那就是“為政清靜,民吏懷之”。但也不能說其人就是官德敗壞,本身便武夫出身,逢此亂世幸得不菲功業,但本身又實在乏甚主政一方的才能和經驗,與其胡搞一通,不如相安無事。
李泰自是做不到清靜無為、與世無爭,滿腦子的盧大計催著他抓住一切可作利用的機會。
幾場戰斗結束后,各處俘獲與主動投降的離石胡眾再被收聚起來,一共得到了一萬三千余眾,這其中老弱婦孺便占了大部分,雖然仍算是一股比較可觀的胡部勢力,但跟渡河尹始那數萬人馬相比,卻是勢力銳減。
可見就算西魏霸府并不重點經營陜北地區,此境也絕非什么人都可縱情馳騁、全不設防之地,柔然曾經可以、高歡曾經可以,但離石胡還是不夠資格。
李泰打算將這一部離石胡保留下來,一部分俘虜還是從別方俘獲當中交換過來,放棄了其他方面的戰利品分配,換回來一個完全受他控制的上萬人的稽胡部落,這買賣究竟是虧是賺,仍然有待時間來檢驗。
本身實力的銳減大大消磨了這些離石胡的兇悍之氣,再加上劉庫真這家伙竭盡所能的配合,李泰對此胡部的掌控還算得力,沒有什么波瀾的便將他們引赴東夏州境內的魏平城附近安置下來。
眼下已經是深冬時節,田野之間鮮有產出,上萬規模的人吃馬嚼也是一個巨大的消耗。
李泰原本還沾沾自喜于此戰消耗有凋陰劉氏和夏州宇文貴報銷,可在收容了這一部離石胡后,從夏州那里領來的報銷物資全填進去還不太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