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涼州事情若能兵不血刃的解決,那是最好的。若實在不得已需投以刀兵,也請一定要速戰速決,切勿波及地方民心太深」
說到底,宇文泰還是希望此事能夠低調順利的處理過去,一旦要大動干戈,且不說勞民傷財、代價太大,無論怎樣一種結果收場,都是宇文泰不愿意看到的。
涼州雖說地理位置上比瓜州要近得多,但臺府勢必也難出動太多人馬前往定亂,必須是要仰仗在隴右經營數年之久的獨孤信。宇文仲和若真反叛,對宇文泰的威信自是一個觸傷,率軍定亂的獨孤信無疑就會聲威大震。
「大行臺請放心,涼州士民多慕王化,甘于委身事賊者其實寥寥。前所舉薦史永和,本涼州建康郡人,同當地名門豪酋多有故義牽連。且其人不獨精擅軍務謀略,更兼頗有撫恤之能,接掌涼州之后,必能盡快興治」
獨孤信抱拳過額并低下頭去,借此來將自己的神情稍作掩飾。
這件事情上他倒并不存心要與大行臺搞什么對立,但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且不說宇文泰還不是名正言順的君主,即便已經是了,其對邊情的了解也不比他這鎮邊大將更深刻,所做出的指令也只能作為參考而很難不打折扣的完全執行。
宇文泰聽到這話,眼神中不免略生波瀾,點頭說道「史寧的確是一員智勇雙全的干練之才,李萬歲對他也多有贊揚。日前入府相見時問事幾則,應答皆能周全有序、中允得體。如愿兄再次為國薦才,大大緩解了府中士力的匱乏,我真要多謝你」
獨孤信聽到這話后,心中也是略感自豪,講到識鑒選拔人才的眼光,他的確有值得自夸之處。
可若這夸獎出自大行臺之口,則就有點讓他感到心酸了,他選拔籠絡來的人才不少,但宇文泰挖墻腳的黑手也是敏捷得很。
不說各被分使一處的楊忠、韋孝寬等故人,就連他的府佐屬官僅僅只是替他前往臺府入稟事宜,宇文泰若是看對眼了,便直接將人扣留任用下來,以至于獨孤信雖有位高權重之態,但卻漸生孤家寡人之感。
所以在昨夜得知大行臺對李泰的提拔安排之后,獨孤信反應才會稍顯激烈,心里充滿了抵觸與逆反感,暗自決定一定不能讓這個好不容易選中的婿子也被宇文泰的恩惠拉攏迷惑、蓄作爪牙。
冷靜下來之后,獨孤信也自覺得這份要強有點無聊。畢竟如今天下鼎足之勢已成,不再是隨處都可出頭的至亂年代,就連他都要對大行臺俯首聽命,李泰既然在仕此鄉,自然也難免要受大行臺的驅使。
道理雖然是這樣一個道理,但獨孤信仍然有些不能釋懷。從根本上來說,大家都是靖難扶危、共獎王室的社稷之臣,若仍有的選擇,誰又愿意自甘墮落的去做宇文氏家奴
或許時勢發展注定難免鼎運更遷,但在那一天到來之前,人總不能只是束手等待而不做任何的努力奮斗。
獨孤信跟宇文泰之間,并沒有根本上的立場分歧,就算某一天宇文泰真的越過元魏皇室而直接握符持憲,他大概也是樂見其成,畢竟大家都屬于一個一榮俱榮的群體。但是在心態上,他其實還沒有完成要對宇文家誓死效忠的觀念轉變。
在這種心態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宇文泰還沒成為名正言順的君王前,獨孤信并不覺得他能給李泰的政治資源和發揮空間會遠遜于宇文泰。
宇文泰的權柄地位自然是比他要高,但相應的要顧及到的方面也越多,李泰對其而言僅僅只是一個非常欣賞和值得栽培的年輕屬員而已。
可對獨孤信來說,李泰卻是他考察許久又權衡再三、最終才親自選定的一個婿子。在今諸子皆幼,親信們又多遭剝離的情況下,這樣一個少壯婿子對獨孤信而言可謂是意義非凡。
當然這都是出于理智層面的考量,而從最樸實的感情角度出發,獨孤信就是對宇文泰不爽。之前你可以用厚祿等各種手段拉攏腐蝕我的親信,但今我連女兒都舍進去了,你還能跟得起就算不依靠你的寵愛關照,我一樣能將自家婿子栽培提拔的功勛顯赫、官爵榮寵
衣冠正倫
ibiqu,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