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馬溝抵觸渭水北岸一段河灣附近的坡嶺之間,是綿延丘陵中不甚起眼的一道溝澗,但卻因為一樁規模極大的鄉仇械斗而聞名秦隴。
許多秦隴百姓講起這一樁故事來,都忍不住要唏噓不已。本來是一樁尚可稱為美滿的婚姻情緣,結果卻因為一筆外財而轉成孽緣,使得地域之中兩大豪族因此反目成仇、至今不好收場。
這件事也因為口口相傳而有了一定的警戒意味,特別是在佛教信仰本就頗為繁榮的隴右,更增添了一種因果宿命的色彩,告戒人們要戒貪戒躁。
甚至民間不乏言稱,想要化解這兩家的宿怨,須得智慧深淵似海的佛陀出手,才能消解掉他們各自心間積攢的仇怨和戾氣。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件事漸漸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一項談資,平時則就不會過分特意的去關注與提及。
但在最近幾天,有關于此的各種議論卻突然的甚囂塵上,幾乎占據了人們日常閑談的所有時間。原因就是那標志著李、權兩家的血債仇怨,已經被隴右大都督獨孤信勒令用土石填平的跨馬溝居然又被人給重新的挖開。
原本整個秦州都因為擔心涼州的叛亂或會蔓延過來而緊張不已,可當這件事情傳揚開來后,涼州的叛亂頓時便被人們拋到了腦后。
因為跟遠在涼州的叛亂相比,這件事若是處理不善直接引爆了兩大豪族的積怨與怒火,在秦州人馬將要奔赴涼州平叛之際,可是沒有第三股勢力能夠壓制雙方,隨時都有可能讓境內秩序頃刻間蕩然無存
有關這件事的傳言極多、莫衷一是,說什么的都有,誰也不清楚是真是假。
有人說是有來自長安的隴西李氏達官權貴不忿鄉里族親遭到欺侮,故而奔赴隴上來要打壓報復天水權氏。也有的說埋藏在溝谷的金礦已經遭到盜挖,故而兩族約定挖開溝谷一探究竟。
尋常百姓久居鄉里,常年都不離鄉,談論什么都是道聽途說,難免以訛傳訛。但也有人并不滿足于這些無從驗證真偽的傳言,直接奔赴跨馬溝而去,想要看看實情究竟如何。
跨馬溝所在的這一片區域,如今已經是人頭攢動,晝夜都不斷有人往來。
人群圍觀的最中間地帶,如今正坐落著一片大約可以容納兩三千人的營盤,營壘間還不斷的有武裝整齊的健壯甲卒出入巡走。而在營地旁邊,則就是一處工地,正不斷的有民夫揮起鋤頭挖掘著,并將挖出的土石用板車、筐籠等工具運載出來。
已經被土石掩埋數年之久的跨馬溝,隨著民夫們不斷挖掘的深入,輪廓也漸漸出現在圍觀群眾眼前。周圍不乏有當年旁觀李、權兩族戰斗的鄉人,這會兒再看到熟悉的溝谷,頓時也是唏噓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