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射在軍中乃是頗為高深的技藝,凡能精通二者之人已經可以當之無愧的稱為精銳驍士,于軍中倍受羨慕敬仰。所以當有軍士要上場比較此技時,頓時便吸引了許多人的圍觀,將這不大的校場團團包圍起來。
那兩隊人馬各以六人為列,人數雖然不多,但一個個望去都精壯可觀,讓人不敢小覷。
當各自翻身上馬開始在這馬埒策馬馳行,并引弓射向馳道左右的目標時,動作干凈利落,也都顯示出各自不俗的射技,便引得周遭看客們紛紛拍掌喝彩、較好不斷。
李泰被這喊叫聲吸引過來,此時雙方的競技已經到了后半程,但各自狀態仍未有明顯的下滑,哪怕最差的都能保持十失六中的水平,可見平日里絕對是訓練有素,讓他對這比試雙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這場上比較的兩方分別是誰因何比斗起來”
他拍拍旁邊一名仍自拍掌喝彩的軍卒,笑著詢問道。
那軍卒被打擾了看戲,心情自是不爽,眉頭一皺便待發怒,可是轉頭看到李泰并其身邊眾親兵們,連忙將臉上的怒容收斂起來,叉手躬身說道“稟將軍,這場上一方是武山戍的郡兵們,一方是東秦州人馬,似是彼此營地選擇有了沖突,所以要來校場上較量分定勝負。”
武山戍乃是渭州境內一處戍堡,李泰聞言后不免有些驚訝“隴右果真士馬精壯、民風彪悍,區區郡內鄉曲竟然如此弓馬嫻熟”
那兵卒聽到李泰這番夸獎,臉上頓時也流露出與有榮焉的神情,但還是又搖頭解釋道“武山戍兵并不是境中原本就有的兵卒,幾年前才從關中來戍。那戍主名叫史靜,是一位非常精勇的壯士”
李泰聽到這兵卒的回答,心中頓生一股恍如隔世的感慨,沒想到在這隴右渭州大營中還能碰巧遇見舊相識。
他自然不會忘了史靜,這家伙也算倒霉,因其商原鄉里別支族人們得罪了李泰,結果自己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大統九年霸府捐輸授官的時候,被時任京兆尹的崔訦一桿子發配到了隴西邊戍。
反倒其商原鄉里的族人那史氏兄弟在向李泰徹底低頭后,李泰也并未再進一步的打擊報復,那一家還加入了商原渠盟,日子過得雖然不算大富大貴,但也挺滋潤。
李泰一邊在心中感慨著,一邊繼續欣賞場上的比試。史靜雖然仕途不得意,但觀其人同部曲們的表現卻還可圈可點,可見并未因此而沉淪松懈,仍然保持著非常高的訓練水準,隨時都可上陣殺敵建功。
看到這一幕,李泰也頗感欣慰,史靜這家伙功業高低且不說,他還盼望著未來其子史萬歲能夠不出意外的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