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工程是用州府的名義進行立項,但只是為了接下來融資與運作起來更具有說服力,但具體各個程序中李泰都不打算讓官府涉入太深。
首先這座新城的用地是光明寺的,初期投入的資金也來自光明寺所獲取的財貨,使用的人工則主要由萬佛堂等郡內一些寺廟籌措。他們之所以這樣聽話,一是因為李泰的高抬貴手,二就是曇靜法師所讓出的那個當郡都維那官職的誘惑。
人力物力就位,工程立刻便開始動工,而且進展迅猛,很快便初具框架雛形。李泰還給這座物流城擬定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四方城”,寓意納四方財貨,昌盛興隆。
眼下的李泰財大氣粗,哪怕獨力承擔也負擔得起這座城池的花費,但他卻需要地域之內其他人事資源的配合,才能建立起一整套能夠長期穩定運行的倉儲、物流和商貿體系,便需要引入合伙人。
這第一批的合伙人自然是那些率先向他投誠靠攏的地方豪族們,他們需要給物流城安保護衛。再然后就是同光明寺有利益往來的豪族,李泰通過一對一的交談,說服他們將寺廟分紅權轉換為四方城的股份,通過對四方城的日常維護來獲得分紅。
官府也是一股不容忽略的勢力,眼下秦州還是他們翁婿說了算,但不久之后可能就要變天。
故而四方城必須要找到一個同官府之間相處融洽的一個方案,才能確保即便隴右變了天,接替獨孤信的人也能接受四方城的存在,并出于利益訴求而不敢輕易干涉其運作。
李泰所設想的方案,是由四方城在日常運作中替過往商旅代繳一部分埭程和市稅,如此一來過往商旅能得實惠,也樂得行經秦州這條商路,官府不需要增加行政成本,也能獲得新的財政收入。
至于四方城則就是用一部分經營利潤來換取生存空間,未來秦州州府如果想要對四方城下手,就需要考慮這一部分財政收入的替代方案和對商貿環境整體造成的影響而投鼠忌器。
同時,代繳的埭程和市稅是在日常經營中產出,故而就需要一個成熟可靠且專業規范的管理團隊維持運作。
李泰之前任職臺府時便曾對此提出諸多改革,而他自家莊園中過往數年也一直在培養相關的人才。屆時無論是從關中調取人手,還是在隴右就地培養,這都能讓四方城的經營權牢牢控制在李泰手中。
當然,想要讓四方城真正發揮出不可取代的商貿作用,需要的周期也是非常漫長。其中一個關鍵的因素,那就是要讓群眾們在商路復興的伊始便適應四方城的存在,進而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存在、理所當然的選擇。
所以在四方城剛剛開始修建不久,李泰便開始著手進行推廣,他以各種各樣的理由,贈送給州境內人家不同規模的倉庫、長短不一的免費使用期限。
通過群眾們的攀比心來逐漸獲得話題存在感,并且從一開始就讓他們下意識的排除了自建倉邸貨棧的選項,反正免費的不用白不用。而等到四方城運作成熟起來后,無論是規模還是效率都足以碾壓潛在的競爭對手。
當掌握了大量及時且有效的物流與倉儲訊息后,又可以據此開展放貸、質押等各種金融業務,降低絲路商人們的融資成本和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