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東漢末年南匈奴內徙以來,離石地區便成了這些胡部定居活動的區域之一。開啟五胡亂華時代的漢趙劉淵于此稱帝,標志著數百年大亂世的開始,山河板蕩、生靈涂炭,至今天下仍未統一安定。
劉淵的大本營便是離石地區,其所部南匈奴眾在歷經歲月變遷、與諸雜胡部族融合衍生出了如今的稽胡諸部,也因此許多稽胡族人直到現在仍然將劉淵視作他們部族的精神圖騰之一。
李泰下一個將要攻略的目標,便是劉淵起事之初所設立的都城左國城。
左國城地處離石地區的中北部,位于離石水河畔。離石水即就是后世的三川河,三川河貫穿整座呂梁山脈,是呂梁山地區最重要的河流,因有三條主要的支流而作此稱,離石水便是其中的北川河,自南向北的流經呂梁山脈,將這一片區域與秀容地區聯系起來。
李泰之所以將左國城作為下一個目標,第一個原因自然是因漢趙劉淵的緣故、此城在稽胡群體中有著非凡的意義,若能據此城池而號召稽胡諸部,號召力也會大增。裕
第二個原因就是要借左國城來控制住離石水河谷,讓東魏軍隊無從由北路進入離石地區,如此一來才可掌握更大的主動權,放心的折騰起來。
左國城距離陵水流域并不甚遠,即便是有一段路程需要向南折繞,全程也不過是一百五十多里。
途中可見許多分布在谷嶺陂塬之間的塢壁與村邑,田野間還不乏有忙碌收割作物的農人,見到李泰所部人馬馳行而過,自是驚慌不已,慌忙的逃回塢壁中,也不敢主動上前冒犯,讓李泰很是享受了一把橫行鄉里的感覺。
當人馬進入離石水河谷中后,兩側連綿起伏的山嶺將視野壓縮在一道河谷之間,不免讓人有些壓抑。而且沿河同樣不乏戍堡塢壁,里面人頭攢動、一副如臨大敵的模樣,全然沒有喜迎王師的歡樂畫面。
這些塢壁的存在也是一個隱患,以至于李泰每隔一段路程都要留下一個一二十人左右的作戰小隊,以免被這些東魏百姓們基于義憤給堵在河谷中。
幸在轉入川谷后不久便抵達了左國城附近,讓李泰不至于分兵過甚。
左國城坐落在離石水的東岸,后方依傍著山嶺,城池的格局同之前的烏突城有些類似且規模更大,其外城圈占了大半山谷,以至于離石水在這附近都向西繞出了一個大大的弧線,可見當年劉淵構建城池時也是用了心,可能還用到了開山移水。裕
但跟雄大格局相比,左國城整體卻是一片破敗景象,外圍的城垣圍墻大半都已經破損,且有許多土石修補而后又風化坍塌的痕跡。
從那墻垣缺口向內望去,內城又分作幾部分的建筑,山坡上一片亭檐建筑也已經破敗不堪,大概是昔日的漢趙宮苑建筑,當年住客早成白骨,唯留殘垣斷壁忍受山風吹拂。
坡下城池是因地制宜的狹長條狀,南面聳立著一座木造的望樓,看起來也已經是有些陳舊,仿佛后世一些經營不善、游客稀少而欠缺維護的古風城,格局雖有但卻不復光鮮。
此時這城中也響起了吹角聲,可以見到許多軍卒在城內走動,數量似乎還不少,但因這城池框架過大,并不能做到有效的防守。
此間處處殘垣斷壁,并不適合騎兵高速奔馳,李泰觀望片刻后,便著朱猛帶領幾百士卒下馬披甲、循著外墻缺口陣列入城。而他自己則率領剩下的將士通過河谷行至城池西側,通過弓箭進攻壓制驅逐守城卒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