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所羅列大功之士便五十多人,反正像就陣斬殺燕子獻、劉豐等確鑿之功,李泰就算全攬上身也突破不了當下的官爵上限,自己眼下又沒有兄弟兒孫可以轉授其功,索性便共部下們均分功勞,借此給他們爭取一個官爵名位。
“我真是羨慕伯山得有任守于外、馳騁建功的機會,我今在守宿衛,言則供奉辰居、身處要害,但其實唉,罷了,若再多說恐怕伯山將要譏笑我貪心不足了。況且我也并無獨典一軍任事方面的經驗,若真得了這樣一個機會,怕也難入伯山一般順利建功。”
尉遲迥看到李泰遞上來的這一份長長的功簿名單,忍不住便感慨說道。
他身為宿衛大將也只是面子光鮮,其實不過只是大行臺安排在朝中的一個耳目罷了,事情繁瑣又難訴諸于口,還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故而心中對李泰那是充滿了羨慕。
別的不說,單單李泰眼下遞交上來的這份名簿,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那在未來都將會是李泰的心腹肱骨,是他能夠傲立于國中的堅實基礎。
按照這個勢頭繼續發展下去,他們這些只是托庇于大行臺羽翼之下的親徒們,要不了多久可能都將要難再與之分庭抗禮。
類似的防范心理,尉遲迥之前便曾有生出,但在大行臺的嚴厲告戒之下也漸漸壓住了這些念頭。可在今日又都涌上心頭,而且不再只是對于未來的憂計,是在當下便已經對李泰的功績生出一種拍馬難及的感觸。
“王業不昌,事類紛繁,大丈夫揚威立功、各待其時。待到風云際會之時,尉遲兄亦必能勇于建事,屆時威名壯功也必將勝出我之當下”
如今已經是大統十二年的年尾,公元546年即將結束,而等到公元553年的廢帝二年,尉遲迥便將要率領大軍一舉攻克蜀中,將此地納入西魏版圖之中,如此一樁功勞的確是遠比李泰對晉陽城的騷擾大得多,所以李泰在面對尉遲迥的時候也不敢過于倨傲。
至于說搶占尉遲迥的伐蜀功勞,李泰倒也不是沒有想過,但這件事也是有利有弊。
首先他的能力做不做得到,他也不敢保證。其次作為非宇文氏核心成員,宇文泰會不會將如此重要的戰事交給他指揮也是不能確定。
第三如果伐蜀成功他被一把摁在四川數年之久,正逢西魏末期權位跌宕最勐烈的一段時間,等到再出來還不知道是個什么形勢呢
所以這件事也得動態的去看,不宜過早做出太過篤定的計劃,以免失了機變之力。
rg
rg。rg,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