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過去一年霸府消耗如此巨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去這一兩年時間里,李泰一直都在大批量的搜買糧食,使得糧價一直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價位上。
雖然霸府并不需要就市購買糧食,但民間余糧不豐也讓其獲取糧草的成本增加,而且需要調用其他物類的庫存來同州郡官府進行一個倉物置換。一番折騰下來,雖然霸府大軍并沒有渡河作戰,但這半年下來消耗的物資較之戰時也不差多少。
東魏大軍自玉璧敗退的時候,倒是丟棄了相當一部分的給養物資,但卻都被玉璧城守軍與河東當地人馬就近收取瓜分了。大行臺就算再不要臉,也不好意思勒令他們把這些戰利品上繳。
李泰倒是上繳了一批資貨,但卻并不是基本的消耗品,全都是高端的布帛金銀財貨,并不能直接用來使用。
眼下擺在面前比較重要的幾個問題,首先一個就是田曹所掌管的公廨田、職田與華州諸官屯產業等生產部門急缺糧種、工具與耕牛等等,如果不能盡快備齊,那么就會耽誤即將到來的春耕,如果影響了今年的收成,光景必然更加艱難。
第二個比較重要的是外兵曹,外兵曹負責州郡人馬軍事,主要是調度集散與給養等。
現今東魏的軍事危機已經解除了,這些州郡人馬自然沒有再集聚起來的必要,當然是要盡快散諸州郡,減輕霸府中樞的養軍壓力。
事實上早在去年東魏剛剛撤軍,臺府便下達了諸軍退散的命令,但一直到轉過年來,仍然有許多人馬滯留在華州與雍州之間,第一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給養上路,第二是霸府欠錢不還。
十月秋收結束后,霸府便著令諸軍各自本鄉輸給物資以補軍用,等到各方租調盡數輸入霸府之后,再進行統一的歸還,正好可以發給作為諸軍返鄉所耗物資。
但是租調雖然收上來了,卻就像是沙漠里撒了一泡尿,地皮都不見濕就他媽沒了。眾豪強督將們自己墊付的物資討要不來,回鄉的路費都他媽沒有了,自然也是想走都走不了,只能繼續在這里耗著。
可就算這么耗下去,眼瞅著今年秋收之前霸府都不會有大筆的錢糧進項,很難逐一付清墊資。而因為擔心諸軍因為饑餓而嘩變鬧事,又不得不到處搜刮榨取一點物資來分給諸軍,吊著他們不準鬧事。
其他的問題雖然也有,但相對而言最嚴重的還是當下這兩個問題。而這兩個問題要解決起來也很簡單,有錢有物就行,但棘手處就在于沒錢也沒物。
由于久不任職于霸府,李泰已經很有沒有感受過貧窮的滋味了,但今再返霸府,這熟悉的感覺霎時間就回來了。
俗話說破船也有三千釘,但用在霸府這里就是這破船上雖然一個釘子都沒有,但還沖浪沖的挺過癮。
霸府雖然沒錢,但不意味著整個關西都仍一貧如洗,就拿李泰自己來說,他今所掌握的糧食供養霸府一年都問題不大。而其他境域豪強們未必有他這么財雄勢大,但也必然都是家底殷實。
只要能將這些資財搜刮上來一部分,渡過眼前的難關綽綽有余。可問題又來了,怎么搜刮就連李泰自己都不愿意捐輸家財幫助霸府渡過難關,又怎么能奢望其他人毀家紓難。
眼瞅著眾人都是一籌莫展的樣子,李泰一時間也沒有什么太好的思路,畢竟他不當窮逼很久了。
但今事情擺在案頭,都是迫在眉睫、急需解決的,稍作沉吟后他便提出了兩個思路。第一就是由霸府派遣使者前往諸州郡盤查庫余,將這些庫余物資核計清楚后再向民間發賣,用以換取急需的物資。
當下租調貢賦所收取都是實物,除了糧帛等基本的通用物資之外,還有其他各種雜類物料,因為各種各樣的緣故常年寄存在官府倉邸之中,若加盤點出來進行售賣,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但問題是這些地方庫余一般歸于行政成本和官員福利之中,一旦加以審查盤點,說不定就會遭到地方官們的抵觸厭惡。而且如果形成定制的話,也極容易滋生貪腐,地方官同地方豪族勾結起來,將高價值的物資化作廉價庫余進行售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