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準確來講便是缺政策。
缺個穩定的晉升渠道。
建元帝無疑就是給龍門的那個人。
隨著建元帝做的事越來越多,他得罪的人自然也越來越多,很多利益受損的勛貴列侯和宗室,再次不滿起來,但他們也不敢光明正大的造反,所以只能故技重施,紛紛聚集到長信宮外,請太皇太后做主,希望白圣能幫他們做主。
跟當年廢了建元新政一般。
沒錯,當年原身其實沒想干政,最終動手的實際原因是在于,建元新政動了太多勛貴列侯和宗室們的利益,他們聯起手來請求原身做主,規模甚至一度達到堪比于逼宮的程度,然后原身這才迫于無奈,親自出面,廢了建元新政。
說句不太好聽的,如果當年原身沒有出面廢了建元新政,安撫勛貴列侯。
他們聯合起來廢帝都有可能。
別懷疑,他們有這能力,他們當年能聯手扳倒整個呂氏,將少帝悄無聲息的弄死,并且否認其血脈正統性,被逼急了自然也有能力廢掉剛登基的新帝。
千萬不要小瞧了他們的力量,整個大乾王朝初期,國家基本都掌握在他們的手里,非列侯不得為丞相,甚至于外戚能夠得以掌權,也是在于皇帝實在沒其他人可用,只能靠與自己血脈關系最為密切的外戚掌權,來制衡列侯勛貴。
至于為啥不用血脈更親近的兄弟。
開玩笑,外戚終究是外戚,當年呂氏那么牛,后來不也被滅了,但要是同宗同族掌權,篡位可就理所當然多了
同宗同族不可信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依仗外戚,這也是大乾王朝外戚始終不絕的核心原因,權力就在那,不給外戚便會被列侯分走,畢竟此時又沒什么文人集團或者士族。建元帝的核心目的其實就是,在列侯勛貴和外戚之外,再扶植一個新的勢力,一個完全由他提拔起來,同時也能完全為他所用的勢力。
就是以儒家學派為代表的。
民間底層無背景文人。
這些人現在看起來好像很弱,但未來會一個個成長成為難以徹底根除的龐然大物,初級形態可能就是地方豪強學閥,然后逐漸成長起來便是世家門閥。
未來那么多根深蒂固的龐然大物。
皆起源于建元帝。
為了制衡列侯勛貴,于是外戚們出現,為了制衡列侯勛貴和外戚,儒家啟航,后來為了制衡已經成為世家門閥的存在,又開始提拔寒門子弟和宦官們。
變化很多,卻又似乎從未變過。
原因很簡單,權力不會無緣無故的消失,只會轉移,將某個群體的權利打壓下去,自然會有新的群體替代那個群體,獲得原來的權利,此事亙古不移。
如今建元帝的地位和手中的權勢可比六七年前穩固的多,這些列侯勛貴和宗室們故伎重施,不僅他們很期待太皇太后會如何處理,建元帝也很期待,甚至于都已經提前做與白圣翻臉的準備。
他不能再繼續妥協了。
再妥協,他將毫無帝王尊嚴可言。
而且他也并非毫無勝算,雖然他沒有虎符,難以直接調動三軍,但他已經在三軍之外,親自培養了一批羽林軍。
完全掌握在他手里的羽林軍。
對抗匈奴可能有些困難,但是護衛皇宮,鎮壓內部叛亂還是沒有問題的。
除非太皇太后敢直接調動三軍。
否則他必勝。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