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專門派遣親信,前往吏部組建了一個臨時的辦公隊伍,專門負責處理那些候補官,以及落榜士子們的申請。
科舉改革下一次會直接執行。
而其他新政則都需要自己去申請。
李恪出于擔心吏部原有的一些官員會不盡責,或者故意搗亂,所以才會特地派親信組建一個臨時的辦公隊伍,專門處理新政事宜,除此之外,他還派不少人前往各地,考察有沒有優秀小吏。
有的話,肯定是要樹為典型。
甚至于大加提拔的
至于新政效果,總體來講還行,雖說并不是所有候補官和落榜士子都踴躍報名參加,但還是有不少人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報了名,并且提交了申請書。
對于這些敢于嘗試的人,李恪和白圣也沒虧待他們,比如說愿意做督察官的,李恪每人安排了一支百人隊伍,專門保護他們,愿意前往一些偏遠地區當官的,每人一份醫療大禮包,同時還會專門派商人跟他們一起前往就職地點。
仔細考察,幫忙制定招商計劃。
或者制定適合本土的發展計劃。
沒辦法,新政策,肯定不能一開始就搞砸了,必須得多給點支持幫扶,弄得漂漂亮亮的,后續才會有人繼續加入嘛,要是督察官一開始就死了一半,然后前往偏遠地區的路上死了點,到地方再水土不服死點,同時還啥政績沒有。
年不帶挪窩,升不了官。
那回頭誰還敢申請
所以不管是為了讓新政結果看著好看點,還是為了讓新政能夠持續下去。
白圣和李恪在最開始的時候。
肯定會給予大力度幫扶
也算第一批吃螃蟹人該得的好處。
不得不說,他們做的這些準備還是有用的,比如說那些前往各地嚴查貪腐和違法亂紀的督察官,有不少就遇到了意外,比如山匪,又比如說暗殺之類。
即便有專人保護,他們最終也死了一個,受傷好幾十個,雖然后續李恪派人嚴查,抓到了罪魁禍首,并且絞死。
但還是嚇住了不少候補官。
前往偏遠地區當官的則要好點,雖然有人水土不服,有人受不了當地的氣候生病,但好在白圣他們的藥物靠譜,沒有人直接病死,只有人受不了環境,受不了幾乎一片蠻荒的處境退縮。
不過因為一直有士子不斷申請。
所以退縮的,白圣和李恪也沒怎么懲罰,只是禁止他們再參加科舉罷了。
不管什么時代,逃兵都讓人不恥。
你可以不申請,但你申請后到了地方覺得太苦退縮,無疑就不太厚道了
另外小吏那邊,雖然他們總體風評不好,但歹竹還能出好筍,那么多小吏當中,找出幾個為人不錯,能力也不錯的肯定沒問題,那幾個可謂很快順著這股東風,成了風口上的豬,扶搖直上。
成為吏轉官的代表,也算是給其他所有小吏起了個榜樣的作用,讓他們意識到,吏轉官是真實可行,能辦到的。
朝廷沒騙他們。
新政剛開始是遇到了一些波折和阻撓,但好在最后不但順利推進了下去。
還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而接下來,李恪當然就是在鞏固成果的同時繼續改革,比如普及教育,比如推進工業革命,比如發動對外戰爭。
同時重啟分封制的計劃。
也正式對外公開
大唐正式拉開了全面擴張的序幕
再怎么講仁義道德,有一點都是不可否認的,那就是人類很多行為都是靠利益來驅動,而李恪的這番操作,實際來講就是用利益來驅動大唐對外開拓。
不過剛開始效果其實相對一般。
甚至還有不少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