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就意味著下一任皇帝的人選。
非她兒子不可,都沒有人競爭。
作為未來板上釘釘的太后,蘭貴妃她有所驕傲放縱,甚至于沒事就想挑釁挑釁皇后,其實也不算特別難以理解。
原身能容忍其他妃嬪生孩子。
但是并不意味著,她能容忍其他妃嬪騎到她頭上來,所以自然要教訓蘭貴妃,并主要是以祖宗家法之類教訓,有理有據,就算咸平帝也無法幫忙求情。
反倒教訓蘭貴妃對皇后尊敬點。
注意嫡庶之別,莫要僭越。
如此幾次之后,蘭貴妃沒辦法,只能規規矩矩的裝作認命,從此伏低做小當著自己的貴妃,不敢再有僭越之舉。
而原身也懶得與她計較。
后續基本能維持和平相處。
咸平十一年,咸平帝駕崩,年僅六歲的小皇子登基,改年號為同輝,是為同輝帝,并且因為年齡小,太后垂簾。
原身為母后皇太后,蘭貴妃則晉升圣母皇太后,兩宮太后共同垂簾聽政。
又稱東宮太后與西宮太后。
東宮明顯要比西宮更加尊貴些,畢竟自古只有東宮太子,從來沒聽說過什么西宮太子,而原身這個嫡母,自然也是理所當然,更加尊貴的東宮太后了。
咸平帝駕崩前幾年,他的身體就有些不好了,蘭貴妃貼身照顧的同時,還會幫忙讀奏折,甚至于給些參考意見。
并且替他寫批注。
對權力的渴望表現的相當明顯。
再加上上一個有類似經歷,并且這么干的是武則天,蘭貴妃與武則天的區別無非就是她兒子沒有武則天多,同時她不是皇后。對于史書并不算太陌生的咸平帝,自然會有所提防,所以他在駕崩之前,不僅留了八個顧命大臣輔佐兒子,平衡朝政,提防蘭貴妃攝政掌權。
還將更為重要的帝王印璽。
交給了原身掌管。
他有兩個印,一個是帝璽,還有一個是私印,帝璽留給了原身,私印留給了他兒子,只是兒子年紀小,由蘭貴妃暫時掌管。同時他的遺旨明確表明,在他兒子成年親政之前,大事必須要兩個印一起蓋才有效,但實際來講,很多旨意有無私印無所謂,帝璽是必不能缺。
畢竟前者才能代表皇權,后者所謂私印,其實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私印。
所以雖然將權力兩分算是提防兩個太后,但主要提防的還是皇帝的生母。
也就是蘭貴妃,圣母皇太后。
除此外,擔心不喜朝政之事,有可能被架空的原身,回頭對付不了生出野心的蘭貴妃,咸平帝甚至還留了份密旨給原身,必要時可持密旨廢了蘭貴妃。
即便她成為圣母皇太后一樣能廢。
原身作為正妻,手持自己丈夫的遺書,廢個妾室,還是十分符合禮法的。
即便小皇帝想阻止也沒辦法。
畢竟他父皇旨意優先級高于他。
當然了,前提是對方實力還沒膨脹到離譜的程度,要是膨脹到想殺誰就殺誰,那么有密旨也沒用,滅口就是了。
總而言之,咸平帝對蘭貴妃相當提防,對原身則是很信任,只不過原身最多只能算是個好人,碰上好皇帝可能還能混個賢后之名,但本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素養,理政手段可以說基本為零。
這既是咸平帝放心的原因。
也是擔心她斗不過蘭貴妃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