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賣甜粥、咸粥的,賣饅頭包子,賣蘿卜餅的,也都陸續出攤。
直接從原先原身家一枝獨秀。
變成百花齊放。
當然了,新出攤的這些人家手藝并不都好,也有難吃的,所以接下來主要就是個彼此競爭,比拼手藝的新階段。
先前就那么一兩家賣東西,大家沒得挑,只能將就,可隨著賣家變多,賣同質化、同類型東西的人變多,大家自然就有的比較了。哪家口味好,哪家價格更便宜,哪家的量大,都有人對比。
貪便宜的就去要么同樣的量,價格更便宜,或者同樣的價格,量更大的店家買,圖口味好的,自然就去口味更好的人家買,要是都不沾,那便抱歉了。
原身家就是三不沾的那種。
手藝沒人好,又不愿意出新品,同時更不降價,覺得他家好歹比其他人家多經營了幾年,怎么都得有些老顧客。
但人家老顧客又不傻,更不是做慈善的,偶爾有老客戶過來回購一次,原身和她丈夫還沒事總追問人家,怎么最近沒常來,想要以此來努力招攬生意。
可那多尷尬,是吧
這么一追問,人家以后直接就繞著走了,沒過多久,他家就過上了全家一天三頓吃油條,吃自家做的餅的日子。
沒辦法,賣不完又沒冰箱啥的。
不自家吃總不能扔了吧。
原身家只能減少制作的量,就算如此,生意還是越來越差,到最后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只要出攤就虧損。
畢竟油啊碳啊之類都是成本。
再加上原身兒女已經成婚,他們倆覺得自己完成了任務,所以最后索性直接賣了攤子,回歸家庭,種田兼打工。
要不總說人得有點田呢
再不濟還有回家種田這個退路。
回歸家庭后,打工主要還是原身丈夫去打,原身嘛,一來照顧家庭,打理一下門前屋后的地,以及分田到戶的幾畝地,二來就是催兩兒子沒事出去打零工,兒媳婦趕緊懷孕,只有懷孕了,兩兒子才能去外地打工,賺的更多一點。
后來的生活便更加稀疏平常了。
無非就是兩兒媳陸續有了身孕,然后兩個兒子外出打工,原身夫妻倆留守在老家這邊,照顧田地的同時,順帶照看下兒媳,有事的時候也幫幫忙之類。
兩兒媳生產時,她們的丈夫都沒及時趕回來,是原身夫妻倆照顧的月子。
那時候,這種情況并不算罕見。
畢竟八九十年代,無論是交通還是經濟發展都相當的不怎么樣,很多人外出打工,基本就是過完年出門,快過年的時候回來。因為回來一趟,車費可能就要花掉小半個月的工資,而且也不算特別安全,當然得減少回老家的頻率。
有的甚至年回來一趟,或者直接在外面又找了個對象,都不算離譜。
當然,也有夫妻倆一起出去干活。
各家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