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不廢話嗎?上古年間……”
“不,他的意思是,這件事大家心知肚明是一回事,直接挑明就又是另一回事了,一旦失去皇權或者說朝廷的支持,我儒家就更不是玄女宗的對手了。
如今是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可如果有可能,哪個天子不想一言九鼎。
我就怕當今那位領悟到這點。
然后玄女宗那邊又愿意迎合皇帝圣意的話,恐怕真會成為最大的威脅。”
不得不說,一直談到這。
眾人才算是討論到了真正的關鍵。
他們儒家當年是如何上位的,其實自己心知肚明,無非就是借著漢武帝想要對付勛貴豪強以及外戚,給漢武帝當狗才獲得了一個穩定的晉升渠道。并以這個穩定晉升渠道為階梯,逐漸擴大自身影響,從而一步一步走到如今地位。
過程還出現過波折,那就是前期獲得好處的那些儒家子弟,為了自己家族長盛不衰,開始斬斷別人的晉升之路。
成為學閥門閥,化作新的毒瘤。
負面影響一直延續到唐末。
也就幸虧當皇帝意識到他們已經成為毒瘤的時候,儒家早就已經徹底的深入人心,同時也沒有其他學派可以取而代之,故而皇帝們只能提拔寒門,打壓世家,但不論寒門還是世家,他們學的基本都是儒家那一套,甚至于相比較于寒門,世家子弟學的反倒沒那么純粹。
家族里多少會有些其余百家傳承。
等到唐末,世家基本都被物理手段消滅掉,徹底進入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的五代十國之際。儒家的地位就更是一落千丈,嘴再能說,肚子里的各種文化知識再多,一刀砍下去還是會死。
直到太宗年間,局面才有所扭轉。
如今的儒家雖然看似十分鼎盛。
但其實依舊依附于皇權。
遇到軟弱好欺負的皇帝時還能抖抖威風,做個欺負主子的管家。遇到有主見有能力,還有野心的皇帝時,那就只能做個不管心里規不規矩,可至少表面相對規矩的狗了,偶爾還敢鬧鬧脾氣。
皇帝也不是不知道他們不安分。
正是因為知道他們不安分,所以才會扶持勛貴,扶持外戚,當外戚和勛貴都不給力的時候,則扶持太監,乃至于讓他們內部分化,搞出黨派之爭等等。
后世黨爭,很多都是基于這點。
一旦出現一個比他們更聽話,更識趣,且愿意對付他們的勢力。即便未來可能也會出現各種風險,但有野心的皇帝絕對不吝于嘗試一下,甚至于讓對方與儒家形成平衡,從而使皇權更穩固。
故而聊到這點之后,大家都立刻意識到,玄女宗確實是個極大威脅,儒家內部再怎么爭斗,都是肉爛在鍋里,但有外來者競爭的話,那可就是外敵了。
學術之爭,才是不死不休。
他們很清楚,他們當年是如何對付那些,與他們競爭失敗的其余百家子弟的,所以他們更怕自己遭遇同樣對待。
“玄女學院必須關停!”
“玄女宗必須要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