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到“融會貫通,隨心變化”后,每一招的后綴隨之改變,全部變成“融會貫通,隨心變化”。
單一劍式“融會貫通,隨心變化”也只是這一招使得恰到好處,可是多了一式、兩式,直到整套劍法融會貫通以后,卻是相輔相成,飛劍變化數量級的增加。
乘黃劍上威力大增,修為也從神光中階提升到神光高階,張焚有信心向強敵挑戰。
三絕僧如鏡就是他選定的試金石。
如鏡劍法、修為都是上層,比起張焚心中大敵僅差一線。如果不是出身差,沒有背景,和那位比,勝負誰屬還未可知。
他的性子可比那位好得多了。張焚即使不勝,如鏡也不至于會下狠手,恰恰是最合適的試劍之人。
穿越以前,張焚以為飛劍和手持寶劍不同,不應有劍法招式一說。
擁有大量練劍御劍的記憶,又連升三級以后,張焚忽然明悟。戰機空戰尚且有戰術動作,飛劍為什么不能演化招式?
刳山劍訣里的基礎十八劍,就等于盤旋急轉、后置追擊一類常見戰術動作。是御劍的基礎。正如同七爺、八爺做不了普加喬夫眼鏡蛇,蘇27也沒辦法隱身突進。基礎道訣每晉升一層,就相當于戰機更新換代一次。
所以從刳山大道訣十一層開始,到第十五層,修為每漲一層,不止原本的招式威力增加,飛劍還會多出許多變化,做到原來做不出的動作。歸結起來,就是后十式新招。
比起戰斗機,同樣空中交戰,飛劍的變化又復雜許多。攻擊還是不攻擊御劍之人,是否身劍合一又大有不同。
張焚同如鏡各戰一方隔空斗劍,看上去仙味十足,實則是最平和的一種斗劍方式。雙方都不以對方作為攻擊對象,純粹比拼飛劍,以壓制對方飛劍作為目標。
這種斗劍方式對張焚再適合不過。
乘黃大回環飛過,纏上如鏡的鏡花劍。湖面上皺起串串銀波,又被黃電擊破。
頭腦里塞進一大堆御使飛劍的知識和無數經驗,就像自己親身苦練,生死之間體悟的一樣。可是心中偏偏知道,這些都是加點升級得來的,并非自己所有。不管經驗再像真的,心里終究有些發虛。
和如鏡的低危險性斗劍每過一刻,張焚心里的底氣就充足一分。表現在飛劍上,就給人以他劍術增長的錯覺。
“融會貫通,隨心變化”比起之前截然不同。拆分、組合,種種巧妙配合,神奇變化源源不絕。回想記憶里,原本張焚御劍的情景簡直慘不忍睹。
綠葉粉荷之上,湖光山色之間,一支橙黃飛劍壓得一片銀光波瀾不斷。
斗到現在,不止場中兩人,甲乙兩等席位上,眾人心中漸漸明白,張焚的乘黃壓制住了如鏡的鏡花。
“阿彌陀佛!”如鏡口喧佛號,雙掌合十收回鏡花,臉上不見絲毫不悅,“張施主修為大進,劍法愈見神妙,可喜可賀!小僧甘拜下風,自愧不如!”說著跨出一步,也不見他如何作勢,人已離開水面,到了張焚所在的甲席第七船上,盤膝坐下,不再說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