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升當然不能讓朝廷按照一個年輕方士的觀點去推進邊防大事。
他正要出來說什么。
這次又是朱祐樘一錘定音“諸位卿家,你們不必再說。朕愿意采納張卿家的意見,在于先前朕在朝堂上提過,朕希望諸位臣工可以理解朕在一些朝務上對張卿家意見的采納。”
馬文升登時想起了先前皇帝在朝堂上所說的話。
當時還覺得皇帝很溫和,預言中了地震,還提前采納做了防備,事后也沒有去跟大臣一般計較。
竟在這里等著呢
“朕也表態,在西北防備事上本不該有懈怠,胡虜來也好,不來也罷,做好西北的防備難道不是應該的”
這次連馬文升都沒法反駁。
先不說二月里會有狄夷犯境的消息是否靠譜,就說現在草原上正在完成一次統一之戰,這就需要大明朝的邊防小心。
從根本上來說,張周的提議也沒錯。
只是皇帝如此跳過朝廷,去采納張周的意見,就非馬文升所愿。
這個意見,應該由文臣來提
“至于由誰來籌備這次邊防的加強,朕也授權給王卿家。”朱祐樘望著王越,似是很信任王越的能力。
馬文升心里又很不高興。
張周只是個讀書人,甚至還可以說是方士,不是文官,他要防備。
王越是文官,但政見不同,仍要防備。
對文官這些職業政客來說,原則什么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黨同伐異,明天就算換了皇帝,或者是改朝換代,似乎都不影響他們上朝下朝
都說是鐵打的朝廷流水的官。
但其實是鐵打的忠臣,流水的朝代。
“朕要兵部和都督府,全面協同。”朱祐樘又打量著一直隔岸觀火好似個沒事人的張懋,“英國公,你意下如何”
張懋道“老臣也認為,西北應當做一番防范,但也要酌情而論,不可張揚,免得被韃靼人知曉,再或是引起人心不安。”
說了跟沒說一樣。
朱祐樘心想,你廢話真多,朕用你來總結
“那好。”朱祐樘拍板道,“事就如此定了,年初朕會酌情,讓王卿家以右都御史、兵部左侍郎的身份總制宣大及偏頭等處軍務,派你去偏頭關,盡量不被外夷知曉。”
“是”
王越信心滿滿。
現在張周連地震都能預言中,怎么看,預測韃靼人幾時寇邊,比預測地震要容易許多吧
再加上有皇帝的支持,還有張周的“神威天火藥”相助,這場仗可以說是他人生最后也是最好的機會。
朱祐樘又打量著馬文升道“馬卿家,你有何顧慮,最好現在說。從這里走出去之后,朕希望你能嚴守秘密。”
馬文升一聽。
這是把我當成這些人中最不穩定的因素。
他心里有些不爽的同時,也看出來這群人除了自己之外,都是“狼狽為奸”,而他這個兵部尚書則好像是個局外人一樣,還要被人防備。
“陛下,老臣敢問一句,若狄夷真有來犯,這場戰事當以如何的方式收場”
馬文升這是要皇帝和王越給他一個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