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升的話,也讓在場文官很不適應。
以往都是文官一直爭著要出兵,對于那些不敢出兵的都會各種奚落和參劾,比如說之前在延綏沒有出兵跟達延汗交兵的成國公朱輔,就被言官各種參劾。
結果換到朱鳳身上
連馬文升和劉健都覺得守在城關里挺好
難怪陛下說遼東軍備荒馳,感情還真是那么回事。
朱祐樘道“諸位卿家,不必再爭了。”
文官內部都在戰與不戰方面起了爭執,皇帝的話,算是出來當定海神針的。
眾大臣做出恭敬聆聽的姿態。
“朕派安邊伯前往寧遠駐防,是為防朵顏有不臣犯境之舉,如今正好被言中,從山海關等處,其實都已有調度,若時機恰當,與朵顏于城關之外交戰也無不可”
皇帝的意思。
戰或者不戰,你們別廢話了,還是看前線的形勢來定吧。
而且朕現在不想聽你們的,就想聽秉寬老弟的。
你們說得再有理,但凡跟秉寬老弟所說的觀點不同,朕也不會采納。
就是這么直接你們不服
下次你們也先把狄夷犯境的方向和時間都能提前預料出來,朕聽你們的也無妨。
“張周”朱祐樘突然道一句。
張周從文官之后走出來“臣在。”
朱祐樘看到張周在,心神也好像定下來,點點頭道“對于寧遠之戰,你有何觀點”
來了來了。
很多人想。
皇帝憋了這么半天,其實就是想問張秉寬的意見,至于先前所說的都只是鋪墊,甚至連參考價值都沒有吧
張周朗聲道“臣認為,朵顏三衛既敢來,則不能令其揚長而去,否則有損于大明軍威。但也不可輕易調度旁處兵馬,為寧錦等處憑添事端。”
此話一出。
普通的文官聽了很舒服。
但劉健和馬文升等人聽在耳中,心里都在想,你小子是故意這么說的吧
也是在故意跟我們唱反調
朱祐樘點頭道“寧遠戰事,不過跟之前幾次狄夷寇邊一樣,若非先前朕提前做了布置,可等到戰事有結果再報也不遲。朝廷也無須對此過分擔憂。諸位卿家,把心先放回去,還是那句話,等有結果再說。”
皇帝沒有苛求朱鳳一定能取得什么大捷。
也是他自己想明白,用朱鳳這些人,有點功績就能大書特書,至于大捷還是留給王越這些久經戰陣的老將吧。
派朱鳳和張延齡去寧遠,還是太冒失了啊。
現在難得文官也沒過多苛求,他也算是“見好就收”,他也不想讓張周過多跟文官交惡,所以當張周表達了一個聽起來很強硬的觀點之后,他適時就給叫停。
朝議結束。
張周不出意外,又跟這些文官不是同路,直接要往乾清宮去。
而當皇帝和張周他們剛走,一群人又把馬文升和劉健等人給圍住。
張懋也走過去,笑著道“看來陛下派成國公家小子去寧遠,有欠周詳,若派的是王威寧,這會也無須朝中人擔憂戰事怎么打,謀略該怎么用了吧”
很多人皺眉打量著張懋。
聽張老頭的意思,他是在取笑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