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皺眉道“本宮這是一心向學,父皇都不支持沒個眼力勁,你們也都跟劉瑾好好學學別總給本宮添堵”
“是。”
丘聚也是一臉悲哀。
之前在軍政方面的事情上,尤其是涉及到騎兵作戰,他因為之前學習過一些相關的內容,朱厚照很喜歡問他。
但現在劉瑾不但能管著太子玩樂,連帶兵打仗的事都想插一杠子,這讓東宮剩下幾個太監的生存空間在逐漸降低。
危機意識,貫穿于在場每一個太監身上,連劉瑾都不例外。
奉天殿內。
由蕭敬將遼東戰況的進一步總結,給呈報過來,因為戰事結束已經臨近兩天,消息發出的時間也都在回兵之后,近乎可以將戰果全數統計。
但令朱祐樘稍微有些遺憾的是,最終統計結果,朵顏三衛騎兵死亡的人數,還是沒有超過千人。
九百七十人
是否過千,似乎在功勛上差別很大,尤其這次不單要賞朱鳳和張延齡他們,還要賞賜張周。
要知道上次的偏頭關大戰,最后也只是晉升了個侯爵,晉升了個伯爵而已,如果這次要升得太多,就會出現文官集團一直在在意的“先例”的問題,文官做事講規矩,就在于要以成例作為引子,如果上次的功勞都只賞成那樣子,這次就該平緩一點了。
不過好在,這次好像沒了張周升侯爵的困擾。
“朕本是要賜給張卿家永寧侯的職位,但他再三推辭,所以此事做了一些變通。”
永寧伯是之前大明鎮守宣府、屢次破韃靼的名將譚廣的爵位,但譚廣生前并未得世券,也就沒把永寧伯的爵位傳承下去,只是在死后追封永寧侯。
而永寧伯的爵位在歷史上,于明光宗朱常洛登基之后,又冊封給了王皇后之父王天瑞。
這次朱祐樘有意要賜張周為“永寧侯”,既是有取西北永寧之意,又好似是將張周跟譚廣當初的事跡相映,畢竟張周也是破韃靼所取得的功勞。
朱祐樘又道“永寧侯的爵位,朕也不是說就此不封賞了,暫且先記下,此乃是他相助大明九邊破敵的功勛。朕要晉升他為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掛兵部武庫清吏司郎中督造火炮,留翰林院內為翰林侍講平時常侍于經筵日講。賜一子蔭錦衣衛指揮僉事,一子蔭錦衣衛千戶剩下的,朕再酌情賞賜。”
給的官職太多。
當朱祐樘說完,在場的大臣一個個都大眼瞪小眼。
武勛那邊總算是松口氣。
張周雖然掛了都督府的職位,但名義上還是文官,畢竟皇帝說了,張周的日常差事是翰林院的事。
而文官這邊則都在納悶,張周這又是文職又是武職的,他到底是文臣還是武將以后他在朝堂是什么定位沒有爵位在身,也能直接領后軍都督府都督同知的職位
還有所說的,把他的爵位先記下,這算什么意思
自古以來,有爵位的該賞的都賞了,就算回絕,那以后就不賞了唄為啥還要記下
朱祐樘見在場的人不言語,冷冷道“諸位卿家可是有何意見”
在場大臣很為難。
麻煩就在這。
反對還不好反對。
張周以功勛得爵,本來就是名正言順的,這點文官都沒招了,皇帝給他記下,只是讓他領個都督府的虛職,繼續在翰林院辦事,提個侍講怎么了至于那個兵部郎中的職位皇帝也說了,只是為了他方便督造火炮,不需要負責衙門內的事。
看起來唯一能抗議的,就是直接晉升張周為翰林侍講這件事。
他才剛進翰林院半個月,就升侍講
搞沒搞錯
就算他軍功卓著,但關他文職什么事
然后一堆人都等著內閣三位閣老,或者是吏部尚書、禮部尚書這些人出來反對然后就都不做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