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帶回翰林院,大概的意思是要送去內閣值房。
劉健道“請翰林侍讀梁儲。在楊廷和回鄉省親時,由梁儲代為負責校對、修書之事。”
“好。”朱祐樘也沒征詢張周的意見,往蕭敬那邊看一眼,“派人,傳梁儲入宮”
一整套的大明會典,由司禮監派讀書房太監,六個人抬著,再加上前去監督的陳寬,一共七個人。
跟著劉健抵達內閣值房。
李東陽和謝遷看到這架勢,便知道皇帝和張周不是玩虛的。
書都給抬來了。
大概的意思,回頭就可以直接刊行。
“陳公公,您是否要留下”劉健問一句,說這話其實就是在提醒陳寬,你可以走了。
本就是皇帝派來的,還用你劉健問是否留下
你既然問,就是下逐客令。
陳寬苦笑道“咱家就近找地方先歇息一下,等那位梁翰林到時,再送他過來便是。”
“好。”劉健點頭。
如果有陳寬在,那內閣三人要進行討論就要有所顧慮,怕被陳寬聽去告知皇帝。
等陳寬出去之后,內閣值房內的氛圍好像瞬間輕松了許多。
謝遷笑著問道“要不要去給事中值房調幾個人過來幫忙”
劉健和李東陽都瞪他一眼。
“于喬,這都什么時候了,這種玩笑不必開”李東陽提醒,“是跟陛下提請讓叔厚過來”
“嗯。”劉健點頭,“濟之也會同來。”
李東陽嘆道“最好不要再讓外人知曉有此事,卻不知這書到底如何”
“自己看吧。”劉健很是焦躁。
書到底是胡編亂造,還是說已達到極高的標準,再或是牽強附會等都需要驗證之后才能定。
乾清宮內。
朱祐樘在送走劉健一行后,一點都不擔心他們能在張周修撰的大明會典中挑出毛病。
連程敏政都覺得無可挑剔,還有什么理由去懷疑呢
治國,朱祐樘非常倚重內閣鐵三角,但涉及到造學問方面的事,皇帝就很依賴程敏政這樣的大儒。
張周也覺得皇帝在這點上做得很好,至少做到了唯才是用,連他自己,不也同樣是靠實力獲得皇帝信任的
“秉寬,你看,這里有一份上奏,說是烏斯藏今年又要來貢,聽說還派了兩撥使節,第一波已經入蜀,估計再有一個月便可抵達。”朱祐樘拿出一份地方上奏。
烏斯藏,也就是西藏。
以張周所知,烏斯藏曾在弘治八年遣使上貢,這是自正統末年之后,相隔幾十年后烏斯藏重啟上貢,大明對其禮遇頗佳,賞賜也很多。
歷史上烏斯藏也在弘治十二年兩次上貢,其實就是上貢得到回贈嘗到了甜頭,想多來幾次,隨后禮部官員以“一歲再貢非制,請裁其賜賚,從之”,意思是,你一年進貢兩次壞了規矩,要裁撤其賞賜,皇帝就同意。
隨后幾年烏斯藏就沒再來,一直到正德元年才有下一次的上貢。
治理藩屬國貪得無厭最好的方式,就是不以所謂天朝上邦的禮數自居,不當凱子,那藩屬國也就識趣了。
張周笑道“陛下,您跟臣說這個,是不是因為有特殊的原因”
張周是明眼人。
外蕃上貢,跟他有啥關系他又不在禮部供職。
朱祐樘嘆道“所以說還是秉寬你看得透徹,朕在上次烏斯藏上貢時,就曾問詢過有關天命等事,或許是他們知曉朝中如今朕多有征詢于你,而你能上達天意,才會派人來。”
“哦。”張周笑著點頭。
烏斯藏在明朝,一向有“法王”或者“活佛”能知曉未來事的傳聞,因為弘治帝很相信這個,所以他們也很喜歡用這種方式來讓大明當“冤大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