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他心念一動,解除了對廟內的封鎖,伴隨著廟宇空淡淡的金色光幕的消失,廟內的眾人們也如釋重負的松了口氣。
先前那股固定他們身體各處關節的無形之力總算消散,眾人重新恢復了對身體的掌控。
此時,再用余光隱晦瞥向神像的視線便更添了幾分畏懼,不光是那些普通信眾,連待在正殿之內的兩個讀書人心里都有了叩首的想法。
俗話說君子不立于危墻之下
又有韓信曾受胯下之辱。
給神明磕個頭,保住小命,不丟人
但長時間對全身的固定,使得他們的身軀都變的既酸軟又酥麻,剛有個想法想要動彈動彈,突如其來的軟麻就讓他們變成了滾地葫蘆。
一時之間,幾十百人躺在地,既想笑,又痛的哎呦場面格外喜人。
而從縣衙急匆匆的趕回來的清高道人,看到的便是這信眾躺了一地,低吟個不停的場面,幾乎瞬間他的心臟就咯噔一聲。
他是誰
他在哪兒
這滾地葫蘆滿地打轉的又是什么
幾乎想也沒想,清高道人便后退一步,出了廟門。
雖然這很不符合道士兼濟蒼生的價值觀,但他也沒辦法,這不跑,等會兒廟里的這位真犯了怒要大開殺戒的時候,總不能讓老道跟這群信眾一起陪葬吧
要知道,當初之所以供奉這位威武圣佑靈王,他純粹就是看中了這位既沒什么香火,又不怎么靈驗,如果不是不少的古籍當中都提到了對方的存在,以及曾經為大唐開疆拓土的功績,甚至在部分正經的記載當中都留有存在的痕跡的話,這位連名字都不會留存下來。
不提史書記載的究竟是真是假,也不提這位在盛唐時究竟有多么強大。
但能夠肯定的是,從高宗駕崩之后,這位佑靈王存在的痕跡也戛然而止,而隨著大唐安息都護府的崩潰,佑靈王的信仰,廟宇也徹底煙消云散。
哦,也并非完全煙消云散。
也不知怎么的,前唐的那些青樓女子們把這位供了起來當做了保護神,雖然后來從來都沒有顯靈過導致香火逐漸衰弱,但直到大宋,青樓之中也偶爾能在清倌人的房間里看到這位的神像
而清高道人,將其從歷史的殘渣堆里刨出來也并不是為了誠心供奉。
話說,九州不養閑神,一位從不顯靈的神靈誰會供奉。
道人只不過是借神靈的名頭,來干自己的事兒,在這座縣城定居之后,他幫百姓處理問題,而百姓則供奉給他香火跟香火錢。
按正常的道觀寺廟規矩來講,香火信仰全是神祇的,而他們這些道士和尚只能取用其一小部分的香火錢來維持生計,除外的部分要用來購置香燭,修繕寺廟,重刷金身但一座空蕩蕩的神像就不需要顧慮這么多。
香火錢二八分,他拿八,剩下的二一部分拿來維持寺廟運轉,一部分給幾個徒弟。
數十年如一日,雖然他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在海量香火信仰以及香火錢的支撐下,清高道人所掌握的道兵成長十分可觀,單打獨斗能應付經年的詭怪,聚在一起形成陣勢甚至能跟天的護法神將斗的個旗鼓相當。
當然,前提得是那些普通層次的護法神,若是王靈官這種,別說牽制,沒一巴掌拍死他都算是那位脾氣好
有這些道兵傍身,清高道人的修為強大與否已經不重要了,一般的妖魔詭怪連面都見不就被剁成臊子,至于竊據神像的事情更是想都別想。
而孕養出這么給力的道兵的代價就是神像之中空空如也,一點香火信仰都沒留。
對于神祇們來說,香火錢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畢竟祂們要這玩意兒也沒啥用,至于神像有個能用的就行,再說了香火對神像的保養不比鍍金強多了
但香火信仰可是他們的命根子
哪怕是少了一丁點都是不死不休的場面,更何況自己一點都沒給這位留,這要是被抓住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