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baatba姬發過早的傳來噩耗,對張珂來說有些意外,但仔細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商周更替雖是事實,但按道理來講,并不應當出現在這個時代,準確的來說不應當出現在帝辛執掌人王位的時代。
拋開大眾熟知的封神榜不提。
那撰書的作者以一己之力將舔狗這個詞匯提前數個時代創造了出來,一位人王天下之大什么得不到,卻被一狐貍精迷的團團轉。
即便有所謂的圣人,法術所襯,但整本書里好似完全忽略了人運的存在。
謀算一位九州之主,人族帝王,居然沒被人運給直接屠了,這就太過離譜了,哪怕是所謂的不死不滅,也頂不住萬萬人族運道交匯的反噬。
而換一個方面來說,不論是后世對這段歷史的記載,還是切實的神話史中,周能鼎立其中投機取巧的意味也過于濃郁了。
恰好趁著帝辛討伐了夷方,帶回了大量俘虜,又恰好趁著朝歌大軍正在征服更南端的夷人無法回援,整個朝歌幾處在不設防的層面上。
乃至于,帝辛當初稍微不自信一點,不強拉著那些俘虜,奴隸上陣,直接率朝歌守軍來打牧野之戰,其中結果也得另說。
而哪怕是俘虜,奴隸到反天罡,沖垮了朝歌的守軍,牧野之戰也持續廝殺了一天才勉強落幕。
從帝辛最后是自焚未成,被姬發命人從火海中拖出來強行斬殺的就能看出,這位但凡前期不自大,最后不束手就擒,這件事的結果真還說不準。
畢竟,帝辛也好,殷壽也罷,他們一個觸動的是詭神的利益,一個選擇向貴族下手,于商民而言并無損害,還達不到自絕于商的前提。
上一個自毀城墻的還是創出了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引得人運反噬,最終天命才落到了商湯的身上。
而帝辛呢
荒廢國政,不敬神道,離棄同胞,肆暴百姓,這是姬發起兵討伐朝歌時對眾人所言。
可這四條里也就不敬神道跟離棄同胞這兩點算有理有據,畢竟一個要斷絕祭祀,打壓詭神,而另外一群跟詭神眉來眼去的哪兒能合得來。
而一四條純屬無稽之談,哦,討伐蠻夷如果算得上是荒廢的話,那歷代帝王也沒必要夸贊什么武功的必要性了。
而肆虐百姓帝辛在位期間除了早年間還在商朝范圍內轉悠之外,帝辛十年開始一直都在跟東南蠻夷死磕,都不在商地內,哪兒來的肆虐百姓一說。
當然,有好就有壞,過度的開戰確實消耗了商的底蘊,乾坤獨斷的作風跟酷刑也使諸侯跟王室離心離德,收束祭祀只祭天地主神的做法也使得之前的九州天災不斷,妖魔霍亂
只是,一切尚在開端,還沒走到窮途末路的時候。
姬發出現的太早,而做的太絕,強行終結商朝不說,起勢期間又借助了太多的外力,他的暴斃合情合理。
而如果說姬發是一切的實施者的話,那姜尚就是出謀劃策的那一個,從挑撥姬昌野心勃勃,到鼓動姬發天機已到,乃至最后見結果跟自己預想偏差的太大,為了避免反噬,還膽大包天到搞出了借人王之口而封天帝這一出。
張珂在鎬京王宮的角落里看到的那具皮包骨的身影便是姜尚。
在試圖封天帝失敗之后,他便落到了當下的這幅模樣。
為了避免自己被反噬而死,乃至死后的魂魄都不得安寧要經受拷打,他便從齊的封地趕到了鎬京,躲在周天子的羽翼下尋求庇佑。
再加上自己的諸侯之運,也算是勉強保住了一命。
但也是惶惶不可終日。
畢竟,他無法成神更無法成仙,人之壽終有終結,去世的那天,就是天地與他清算一切因果的那一刻。
連那位都不著急,打算慢慢炮制姜尚,張珂就更懶得搭理這個即將喪家的懦犬了。
看著陰云密布,哭成了一片的鎬京,他只覺得煩躁異常,不過看了片刻的功夫便收回了神念重新回到了巫山之上。
而隨著回歸的思緒,遍及全身的痛楚,也如潮水一般席卷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