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是在夏兒那邊,見過那邊的圖書館,藏書無比豐富,且包羅萬象,深受震撼。想著大齊有底蘊的世家閉門造車,私藏從來都是捂著不示人的,而寒門學子想閱覽群書,卻沒有途徑,知識掌握在世家手中。
這不是一個好的社會結構。趙廣淵在現代呆的時間久了,越發認同那邊的社會文明。
于是一邊派人往大齊各地搜羅圖書,一邊在現代這邊抄錄各種知識,讓蔣家姻親那邊幫著刊印出來,經過幾年的準備,終于有此規模。
朝越王稱頌的學子,是真正地從藏書館汲取到知識,獲益匪淺的。
館內藏書豐富之極,包羅萬象,連天地起源都有介紹,各種學科的知識浩渺如煙海,讓人流連忘返。
越王收藏保護典籍,向天下學子進行文化傳播,開啟民智,功在千秋
每一個人都發自內心地向越王行禮,對他十年所受的不公正對待表示心疼和惋惜。
趙廣淵見大伙目光灼灼,心頭溫熱,也不急著進去了,在門口坐了下來,與大家攀談起來。比如從何處來,進京做何,喜歡何種圖書,有何收獲
見越王平易近人,大伙靠得更近。七嘴八舌向越王介紹著自己。
趙廣淵見有相當一部分人穿著普通,又是從外地進京趕考的學子,便問起他們家中的生計。像尋常人聊天寒暄一樣,聊些家常,問他們那邊有什么特產,地里種些什么作物,收成幾何,諸如此類。
把各地進京來趕考的學子們都問愣了。
越王還有興趣聽這些呢京城的王爺都愛聽這些,還是獨越王口味奇特
一沿州來的學子,想起越王現在司農司當差,想必是想了解各地的出產,地里糧食等情況,以方便更好當差的。
便恭敬說道“我們沿州一帶,平時都是種水稻,不像京城及北邊都是種的小麥。除了水稻,我們還種各種豆子,種芝麻,種柳條,幾乎人人都會用柳條編柳筐,家里都能用得著,多的還送到集上也能賣個文貼補家用。”
一聽他是沿州來的,趙廣淵眼睛一亮,很有興趣地與對方攀談起來。“那往年地里收成幾何今年受災,家里可都好賑災銀可有拿到,賑災糧可夠吃”
那人不曾想王爺不是心血來潮,倒真是認認真真地問起這些家長里短,對地里的出產尤為感興趣,還邊聽邊讓人記錄。那人感動不已,恨不得把肚里知道的都掏個干凈。
不多時,趙廣淵那邊就記錄了厚厚一本子。都是各個地方地里的出產情況。
也不知越王有什么毛病,從那天開始,幾乎每天下午都跑到藏書館找人聊天,逮著人就問對方那邊地里的情況,種什么作物,收成幾何之類。
讓一堆背后盯著他的人整不會了。
越王這是要干嘛
真是打算在司農司呆一輩子
就是司農卿,少卿,知事,主事等人都沒有這么細致吧這是打算把司農卿擠走了,好自己當上司農卿
給大伙看不會了。
皇上,太子,秦王等正琢磨著收到的消息,分析越王此番動作的意義。
沒兩天又聽說,越王把那些收來的禮物,折成十萬兩銀子,在藏書館設為專款,專為藏書館內會員所設。每月不僅花錢請大儒來講學,還每月一考,設什么獎學金,資助寒門學子。
太子秦王正琢磨越王是不是打算從天下學子下手,以此獲得他們的支持。
還沒琢磨明白,又聽說一事,說是越王用一半王府做為抵押,從東盛典當行借了三十萬兩銀子,要開酒樓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