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宮人長嘆了一聲。
皇帝確實早在重病住進慈寧宮后不久,就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兒子了,而且還是中宮嫡出的兒子。
他當時病得厲害,孫閣老都以為他不行了,已經在著手準備紀王世子還宗的儀式,以及新君登基大典所需要的龍袍冠冕及器物了。皇帝雖心里膈應,但為了不讓皇位旁落宗室,也唯有默許此事,只自己暗暗心塞罷了。這種時候,嫡母周太后忽然告訴他,其實他還有一個兒子,沒有絕后,哪怕那是他不喜歡的吳皇后所生,他也重新燃起了求生的意志。再配合御醫太醫們的精心治療,以及太后與許秋令主仆的細心照料,他的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轉。
病情好轉之后,皇帝的想法又有了變化。
他還未絕后,還有一個嫡子,這固然是個好消息,可這嫡子若有指使侍女謀害兄長之嫌,那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七皇子十分聰明,雖然身體不好,但從小就熟讀詩書,七八歲大就能跟大人交流正事,與成人無異。這么聰明的孩子,若說他身邊的近侍能瞞過他的耳目,擅自去謀害六皇子,可能嗎
皇帝知道了七皇子的存在,以及他能平安逃離坤寧宮的經過后,就隱約猜到了害死六皇子的無名宮人身份。再加上歸夫人留下的痕跡,他越想越覺得,無論是榴花還是歸夫人,都是為了給七皇子掃清立儲繼位之路,方才害死了六皇子。
這讓皇帝心中十分不喜。六皇子雖是孫貴妃所生,但也確實是他最疼愛的兒子,是他看好的繼承人,忽然間死得不明不白,使得他悲痛病倒,差一點兒丟了性命,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怎能輕輕松松登基為帝
哪怕沒有證據證明七皇子確實指使了侍女害人,太后又一再擔保七皇子的清白無辜,皇帝心里也依然硌應著。
倘若他病重難愈,沒有其他選擇之下,公開七皇子的身份,下旨讓其繼位登基,也就罷了。可當他病情好轉,暫時不需要為皇位無人繼承而煩惱的時候,他就改變了想法。
他不想讓七皇子繼位,甚至不想讓天下人知道吳皇后還留下了這么一個嫡子。一方面是他認定七皇子身上有謀害兄長的污點,另一方面也是擔心保守派的朝臣會以七皇子的名義,攻擊他的改革政策,破壞他幾十年的功績。
當年他之所以會厭惡吳文安公,遷怒吳皇后與三皇子,就是因為吳文安公本來說好支持他變法,卻什么忙都沒幫上,還在要緊關頭忽然跳出來說變法是錯誤的,新政害民。皇帝本來對皇后的父親寄予重望,卻被他背刺,怎能咽下這口氣他對坤寧宮大火與吳家慘案視若無睹,可不僅僅是在維護自己的愛寵孫貴妃而已。
抱著這樣的念頭,他向周太后坦言,不打算公開七皇子的身份,就讓這個兒子隱姓埋名,平安度過一生吧。至于儲君之位,他打算再納新人,再生皇子。為了保證七皇子日后的安全,他承諾不會讓孫貴妃生這個孩子,也不會接納孫家推薦的美人。等孩子出生后,他會請太后出面,親自撫養教導這個孩子,以確保小皇子長大后,不會疏遠太后,對隱藏的皇兄七皇子有加害之心。
鎮國公聽得目瞪口呆“皇上竟然這么說三姐答應了”
老宮人露出苦笑“皇上都發了話,太后娘娘除了答應,又能如何呢況且七殿下身體不好,大病小病不斷,就算真的成為了儲君,只怕也支撐不到成年。太后娘娘本就不希望七殿下為身份所累,勞心勞力。既然皇上已經考慮到了七殿下的日后,太后娘娘也只能順水推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