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載笑笑。這些事,不是陶家人,又怎會知曉?把家中子侄晚輩送去陶家附館的人,恐怕還巴不得他們能時常在陶南山面前露臉呢,又怎會覺得自家孩子能輕易走進陶南山的書房不是好事?
既然是要替陶閣老分憂,曹、陸二人對將來的學堂就更有信心了。他們開始討論選址:“陶家的宅子好象是早年大行皇帝剛登基不久的時候賞賜的吧?那時候陶南山還年輕,剛出仕不久,在翰林院編書,家里人口也簡單,主動拒絕了大宅子,因此只得了個三進的小宅,帶了個別致的花園。如今他也是兒孫滿堂的人了,三進住著是窄了些,更別說他還將花園騰出來做了家學。”
“他家兩邊的鄰居應該都是皇親國戚,有些是皇家賜宅,也有私宅的,想要買下來還真不容易,不是有銀子就行了。大行皇帝在世時,對他這個表弟甚是親厚,那時候他都沒能買下鄰居的宅子,如今就更不必提了。”
“若是左鄰右舍的宅子不能用,那就考慮同一條街上的宅子。不過那一片房價都不便宜吧?”
“南熏坊的宅子怎么可能便宜?距離皇城也只隔了一條街。若要在那里租宅子或買宅子辦學堂,我們還不如在正陽門大街附近找地方呢!”至少那里是外城,房價怎么也比皇城周邊便宜些。
兩人說到這里,齊齊轉頭看向謝文載:“老謝,你覺得如何?”
謝文載沉吟道:“陶家在南熏坊,確實不好在坊內買宅子,但若是在鄰近的坊內……”
鄰近的坊?澄清坊嗎?還是崇文門一帶?都不是便宜的去處呀!
曹耕云遲疑:“崇文門外倒也熱鬧,但也不便宜吧?澄清坊就更不必提了,那邊有好幾家王府呢。”
陸栢年若有所思:“澄清坊不便宜,那再往外走呢?挨著的明時坊呢?文思院和貢院都在那頭,其實也很不錯吧?風景好,價錢也不貴。”
謝文載頓了一頓,與兩位老友對視了一眼。
明時坊當然不錯,他們還十分熟悉呢。
昔日吳文安公的府第,就在明時坊,那可是一大片地方呢!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