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閣老的話,刺客同樣無法反駁。
若說孫閣老是忠臣,說的話一定都是真話,那他過去三十多年里一直位高權重,極得德光帝寵信,卻沒有向任何人透露過先帝之死真正原因的口風,恐怕這所謂的“忠臣”之名,也滲了許多水分吧?
既然他不是真正的忠臣,那就有可能撒謊了。
他會為了權勢,替德光帝隱瞞其弒父的真相,就同樣有可能為了權勢與自救,誣陷德光帝弒父,好利用禁軍中對德光帝不滿的人,對德光帝及其子嗣不利,弒君另令,重獲權勢。
若說紀王世子因為被扣在宮中,并不曾出現在大行皇帝出殯儀式上,就意味著他不曾參與刺殺行動,那也可以說,正因為他不在場,處境才更加安全。等新君、太皇太后、太后與內閣重臣們連帶宗室都死于皇陵,能繼承皇位的人,不是紀王世子就是剛出生不久的小皇子祈王。孫閣老若以三朝元老的身份重新出山,無論是支持孫女婿紀王世子,還是支持尚在襁褓中的祈王,都能挾天子以令諸侯。到時候,還有誰能再從他手中奪走權勢,還有誰能再對孫家趕盡殺絕?!
這些打著為先帝報仇的旗號前來刺殺新君的禁軍精英們,真的不是被孫閣老欺騙利用了嗎?
刺客們無言以對。他們其實也知道孫閣老不是什么忠臣,否則早就該說出真相,撥亂反正,讓皇位重歸先帝隆定帝真正屬意的繼承人手中了。孫閣老閉口不提,自然是因為他靠著德光帝權傾朝野,若換了別人坐在皇位上,這一切權勢富貴都會化為云煙。他為了私利能隱瞞先帝死亡的真相,自然也能為了私利去哄騙他們這些先帝朝的忠臣。
然而刺客們就算知道孫閣老是在利用自己,他們也必須要走上這條路。若是隱忍下去,他們和他們的家族只會日益衰落,一蹶不振。反倒是奮起一拼,還有出頭的希望。只要德光帝的子嗣全都死亡,繼位的無論是安王還是紀王,都會對他們這些功臣論功行賞的。哪怕他們本人會被忌憚,只要兒孫們有出頭的希望就行。
抱著這樣的念頭,刺客們拋下安穩的生活,做下了行刺新君的大案。他們始終覺得自己是正義的,是忠于先帝,才會冒險殺人,絕非謀逆罪人。
可陶閣老卻抓住了他們那一瞬間的遲疑與沉默,直言他們也只是為了私利,才行刺新君。否則新君年少,不曾傷害過他們分毫,他們要怨恨大行皇帝,為何不對大行皇帝下手,卻在大行皇帝駕崩后,才傷害無辜的新君呢?要知道,新君可是隆定帝的親孫子!清白、聰慧又仁孝。就算隆定帝在世,對德光帝這個兒子再滿意,也沒理由會坐視身邊的侍衛加害自己乖巧的親孫子吧?!做下這等事的人,也好意思說自己對隆定帝忠心耿耿?!
再者,他們曾經是先帝隆定帝御前的侍衛,倘若隆定帝的死因真有問題,他們怎會毫無察覺?大行皇帝德光帝繼位后,又怎會只是將他們調離中樞,調去不起眼的崗位,卻沒有殺人滅口的意思?
他們明明也清楚,自己之所以不得德光帝重用,是因為曾經對繼位前的德光帝態度怠慢,卻更崇敬紀王與安王,才會遭到報復。倘若他們認為自己有才能,被德光帝虧待了,大可以跳出禁軍,另謀出路。
他們當中最年輕的那位,乃是隆定朝的名將之子,不是說自己本來的人生軌跡應該是在御前歷練數年,便放外出去牧守一方,成為不亞于潁川侯、涂榮一般的名將么?那過去三十多年來,數次邊疆大戰,朝廷急需要派將領出征時,怎不見他自薦呢?難道沒有圣眷,他就不能走上自己原定的人生道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