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長創新的工部臣子陸續改良農具,提高百姓耕作效率,司農機緣巧合發現高產種子,養活更多的百姓。
宣武八年,天降暴雨釀成洪災之時,隱世子弟傾巢而出,疏通河道,治理水患,三十年來記載的最大洪災卻傷亡了最少的人與物與財。
而在輔政大臣晏之遙的推舉下,他發掘了自戰從未告敗的百年不遇的一門雙將,蕩平來犯之敵,還宣朝邊境安和。
老宰相與六部尚書全力相助,開科舉,進庶族,轉移兵權
聽著訃告上將樁樁件件無上功德加與己身,楚深和面上沉靜,不發一言地聽完全文。
這幾千余字的夸贊,他認為最實在的不過是贊他勵精圖治,最多再加一個廣開言路、知人善任。
至于旁的功績,能夠讓大宣如今四夷賓服、海清河晏的大功臣,是現下跪了滿地的文武百官、是布滿大宣寸寸國土的每個黎民百姓。
他談何居功。
楚深和手指微拈,是批閱了十數年奏折養成的下意識習慣,想要御筆親批,點評一二這份前無古人的“文采斐然”、“夸大其實”的訃告。
只是伸出手去,便是虛空。
他怔了怔,聽見訃告已經念到最后。
幾個大臣仍是神情哀痛,但這送別他的最后一程,到底沒有再說什么“老臣要隨著陛下一起去了”的鬼話,而是再次恢復了精英臣子的理智睿智做派。
只聽見老宰相微不可聞的喃喃“陛下放心去吧,老臣定會守住大宣江山,萬死不辭。”
然后,終于接過了內侍總管恭敬捧著的明黃圣旨。
圣旨緩緩展開。
宣武帝的時代徹底終結,這片金鑾殿的下一任明主已是清眸閃爍,滿面堅毅與志氣昂揚。
一朝天子一朝臣。
跪了滿地哭了數日的文武群臣起身再跪,又將迎來新的使命。
冥冥之中某種預兆。
莫名的預感,楚深和覺得自己的野鬼生涯應該是馬上就要徹底結束了。
青年天子從龍椅上飄了出去,一一繞過此時跪地聽旨的再熟悉不過的張張面孔,眉目清和,笑意松快。
“朕兢兢業業了一輩子,沒有愧對大宣數朝基業,君臣相宜,實算是不枉活這一遭。”
“就是這訃告,委實”
他頓了頓,不知該用什么詞語形容。
“不過眾愛卿不用急,朕也讓人著述了宣武名臣,眾愛卿的功績奉獻合該光耀青史。”
楚深和回憶著,輕聲后悔,“只是早該讓孔珂寫得再精確些,他總說自己是天下第一才子,這夸贊之語竟然還比不過禮部尚書那個一板一眼的小老頭。”
似乎是覺得自己背后這樣說人不太好,青年天子的眉眼在空氣中漸漸模糊,也隱約露出一點難得的頑劣的笑意。
“朕便,先去地府”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