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謝清時抵達邊境后,才知道原來盛京的消息太過落后。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
那個“謝將軍被埋伏生死不知”的消息早已是過去式。
他到的時候,聽到的只有大宣再次大捷。
甚至,先前那個謝將軍中了埋伏、戰場形勢危急都只是謝將軍放出來的煙霧彈。
他好像是白來了戰場一趟。
但來都來了,反正都是要被父親罵的,謝清時決定一不做二不休。
他“威脅”了身邊幾個從盛京謝府一起來的護衛。
隱姓埋名,成了謝家軍的一員小兵。
可能是謝家人世代的基因與血脈,他們合該是歸屬于戰場的英豪。
作為一個從未接觸過兵書、沒有學過排兵布陣、沒有上過戰場的年僅十二歲的小將。
從最普通的士兵開始沖鋒陷陣,僅幾場戰役,就因殺敵勇猛、腦子靈活被提拔上了小隊長。
兩個月后,就變成了能帶領幾十人的小頭目。
然后在一次乘勝追擊時,識破了敵人的埋伏,帶著自己的幾十人將計就計,殺敵一千。
一次又一次,一功又一功。
那場戰役,謝將軍作為將領,打了近一年。
謝清時到了戰場六個月后,按照大宣的十八級軍功制度,他連升了八級。
簡直前所未聞。
尤其是與他年僅十二的歲數相襯,稱得上是天生神將。
據說,戰役結束,謝將軍即將班師回朝。
在清點上報戰功之時,看見這個十二歲卻在半年內升了八級的小將,當即對著軍事和副將大呼“此子天賦勝我當年,未來必成大器,有此神將是我大宣之幸啊”
副將和軍師也頗以為然地附和。
謝將軍還對著副將和軍師感慨“這個叫謝暉的小將也姓謝,五百年前還是咱同家呢,哈哈哈”
副將哪壺不開提哪壺“清時今年也是十二歲吧”
他只是突然想起,然后說完就看見了謝將軍突然沉下去的面色。
他們這才想起來,謝將軍那個寄予厚望的公子似乎是離家出走了,不知道去了哪兒。
或者說,就是逃學。
就連翰林院的大學士都千里迢迢特意寫了封信來告狀。
謝將軍半年前收到消息差點沒被嚇死,那可是他謝家這一代的獨苗苗。
好在謝夫人后腳信跟了過來,含糊其辭地說兒子沒事。
而這半年來,謝清時的信每個月一封,一封不落地送到了邊境,送到了謝將軍的手里。
但從來沒回去上過學。
謝將軍每次在信里都將對方大罵一頓。
并且,因為謝將軍自己本人文采不佳,有一次甚至找了軍師代筆。
自然,都是石沉大海。
偏偏謝將軍在這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指天天不應,罵地地不靈。
他們已經聽謝將軍說了無數遍,待他回到盛京,非得好好收拾謝清時
此時,聽到副將的“神來一筆”,謝將軍果然心情又不美好了。
“這謝暉比我家那不成器的爭氣多了,也厲害多了”
軍師和副將面面相覷,誰也沒開口。
畢竟,自己的兒子自己能說,別人卻是說不得的。
于是,謝將軍說完,便又起了興致,要看看這個與自己兒子同齡但仿佛天生屬于戰場的小將。
然后,四目相對。
謝小將軍一聲“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