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青是個生面孔,來來往往的大人看見她總要問“這是誰家的小孩”
崔恩家會給他們介紹“這是林院的姑娘。”
而崔美青,她才不管這些大人,她吃得可開心了。
初二,寨子要打粑粑,大媽一早就把崔美青叫起來,問她要不要去看熱鬧。
崔美青迷迷糊糊“打粑粑有什么好看的”
“有好多人一起打,很有意思的。”崔麗梅大聲說。
“好吧,好吧。”崔美青倦怠的扒拉自己的頭發,看看就看看唄。
到了打粑粑的地方,崔美青眼睛都睜大了。
怎么這么多人
崔美青看過打年糕的記錄片,一般就是蒸熟的米放在被掏空的木樁里,一個人扒拉米,另一個拿木錘子錘。
她以為粑粑也是這么做出來的。
為啥打粑粑需要十幾個人啊
要知道,粑粑和年糕一樣,都是米做的,只是形狀不同,云南粑粑是一片片,圓形或者方形,年糕是一塊一塊,立體長方形。
粑粑在云南正式的名字其實是餌塊,只是崔美青在的這片地區不喜歡這么叫。
崔美青仔細觀察打粑粑的裝備。蒸熟的米放在低矮的木桶里,一條長長的木棍橫在木桶上方,木棍下面有一個凸起,正好能錘在木桶里。
在木桶旁邊站著五六個人。
木棍的中間是把木棍撐起來的石塊,石塊凹下去的地方,就是放木棍的地方。
在木棍的另一頭翹了起來,旁邊站著五六個婦女,有說有笑。
崔美青圍著這個裝置轉了一圈,覺得這玩意像蹺蹺板。
這要怎么錘粑粑,崔美青滿心不解。
很快,嬸子、大媽和奶奶們給出她答案。
她們在翹起的木棍兩旁站好,一個奶奶大喊“壓。”
幾個人一起用力,把木棍壓下去,木棍的另一頭翹了起來。
另一邊的一個阿嬸大喊一聲“壓。”
那邊壓,這邊就放,高高翹起的木棍帶著凸起急速落下,“啪”的一聲打在蒸熟的米上。
崔美青“啊啊啊”
原來這個蹺蹺板是這么用的啊。
麗梅姐說得對,打粑粑確實很熱鬧。兩邊壓木棍的婦女們會大聲嘲笑對方力氣小,旁邊圍觀的人群也會嘰嘰喳喳的比較哪邊力氣大,現在落下的這錘好不好,打粑粑的米好不好。
有人累了,旁邊等待的人就會換上去。
大媽換上去的時候,麗梅興致勃勃地跟上去,也想跟著一起壓粑粑。
大媽身后的阿嬸笑呵呵“來來來,玩一玩,玩一玩,看你力氣怎么樣。”
麗梅很開心,轉身朝崔美青大喊“妹子,你也來,你也來。”
崔美青走到她旁邊,踮起腳,伸長手才碰到棍子。
這棍子真沉啊,油光水滑的,表面的樹皮一點都沒了,不知道用了多少年。
崔美青正感受著呢,她親奶奶把她揪了出去“你小咪噶跌呢,不要進去,到時候棍子砸你頭上很疼的。”
崔美青想想自己的身高,再看看木棍翹起來的高度,好吧,是她不知道天高地厚了。